image
20240509社論

台企為何不反向思考赴日覓才?

image
日圓貶值,對持有日圓的人來說損失慘重,但另一方面,也提供台灣企業尋覓日本人才的絕佳機會。圖/美聯社

 網路上流傳一則文章:一個日本人在2020年底,把全部身家1億日圓換成近100萬美元,然後環遊世界各地。他玩了三年,花了30萬美元。日前他覺得在國外玩夠了,於是回到日本,把手邊剩下美元再換回日圓,70萬美元換了1.12億日圓。

 查詢美元對日圓匯率,該文數字竟與事實相符,2020年底一美元可兌換103日圓,今年4月底日圓已貶至160元,創下34年新低,貶值幅度約達55.34%。儘管此一趨勢對持有日圓的人損失慘重,但另一方面,也提供台灣企業尋覓日本人才的絕佳機會。

 據勞動部統計,去年底我國引進產業及社福移工人數75.3萬人,還有失聯的8.6萬人;而高階的外國專業人員有效聘僱許可數才4.9萬人次。主計總處統計,2022年國人(具有我國戶籍者)赴海外工作人數計47.3萬人,其中大專及以上者占8成,達37.9萬人,赴日本與韓國就業者達四萬人。高階人才大量出走,引進的卻多屬低階移工,人才逆差問題愈來愈嚴重。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峻,大專以上畢業生大量減少,其中STEM領域(科學、 科技、工程、數學)大學校院學生人數相較於十年前,減少近七萬人。連最有競爭力的台積電,也開始擔心未來半導體人才短缺,企業紛紛赴高中宣導,甚至已將目標鎖定高中女生,鼓勵其讀理工科系。

尤有甚者,這幾年國人至日本工作的人數快速增加,尤以年輕人最多。新冠疫情後,台灣人瘋狂至日本觀光,許多人發現不少旅館、餐廳與賣場的服務人員來自台灣。依據日本出入國在留管理廳資料,2023年上半年按國籍和地區劃分,台灣以「工程師/人文專家/國際服務」居留身份進入日本的數量高居第三名,僅次於中國大陸和韓國,引發人才外流的隱憂。

 值得注意的是,會有此一結果並非偶然,日本係有計劃地來台求才,對我國人才分布與能力有充分了解,並與大學建立合作管道,還在台灣設立求才網站與社群網站。不少專家憂心此現象,將加劇人才逆差問題。

 不過在日本工作不但壓力大,且從上述網站觀之,日本多數職缺為低階工作,提供的薪資不高,扣除租房與生活成本,甚至不如在台工作的所得,但不少人對偏好日本文化,仍吸引大量的人前往。加上日圓不斷貶值,也讓實質薪資持續縮水,若不是哈日,恐無法持久。

 有關日本薪資問題,吾等可見日本厚生勞動省3月底出版的《勞動力經濟分析-邁向可持續的工資增長(令和5年版)》,其比較日、英、美、德與法等五國,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四國自1996年以來都呈現人均名目生產力與名目薪資呈現穩定的成長,但同時期日本人均生產力與薪資,卻幾乎維持不變,甚至薪資還出現下滑的情形,以1996年為指數基準100,日本2021年的人均名目生產力指數為101.6,而人均名目薪資指數僅剩96.0;實質薪資與生產力差距更為誇張,1996年為指數基準100,2021年的人均實質生產力指數為113.2,實質人均薪資指數僅剩102.4。

 此時台灣企業應該反向思考,挖角日本人來台工作,尤其是日本科技產業薪資偏低,台灣薪頗資具競爭力。依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令和5年賃金構造基本統計調查》,日本2023年製造業的平均月薪30.6萬日圓;而大學與研究所應屆畢業生起薪分別為23.7萬與27.6萬日圓。報載台積電日本熊本廠(JASM)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為28萬日圓,較熊本縣內的製造業高出約3成,也僅是台積電台灣最低階技術員或助理工程師薪資水平。

而且台積電薪資還不算頂薪,查閱證交所公布去年「非擔任主管職務之全時員工薪資」資訊,台積電平均年薪316.7萬元在半導體業,只排在第六位,科技業薪酬對日本人才應有一定的吸引力。

另外,日本性別薪資差異相當大,日本2023年月平均薪資男性為35.09萬日圓,女性只有26.26萬日圓,女性僅為男性薪資的74%。且隨著年紀愈大,男女的薪資差距愈大;反觀,台灣去年男性每人每月薪資6.36萬元,女性則是5.25萬元,為男性的82.7%,差距相對較小。或許日本女性也是台企可以爭取的對象。

日本人才素質極佳,長年薪資停頓,加上日圓貶值,且對台友好,正是我企業求才的目標。職是之故,政府與產業界應仿效日本在台的做法,深入瞭解日本產業與人才的強、弱項,以及各大學的優勢,企業亦可與知名大學建立學術合作關係,並有計畫的在日本招聘,深入日本校園舉辦相關活動,建構日文的台企徵才網站,經營社群平台,甚至邀請有潛力的學生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