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426社論

百年大旱屢屢上演,穩定供水要有新思維

image
台灣之所以缺水「不是因為沒有水,而是沒有留住水」。一年降的雨有60%流到大海,有25%被蒸發,若能善用,何來缺水?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台灣各地水庫蓄水率快速下滑,以25日即時水情觀察,尤以石門水庫25.1%、竹科重要水源寶山水庫26%,最令人憂心,至於南部的南化水庫、曾文水庫也分別降至25.1%、34.5%。雖然近日豪雨稍解部分水庫之渴,但全台逾半數水庫蓄水率全落至1~4成,水情吃緊與2021年的百年大旱相去不遠。

事實上,台灣的雨水非常豐富,原本不該缺水,只是這些雨水往往集中在5~10月降下,11月~次年4月雨量不多,前者為豐水期,後者為枯水期,枯水期只得仰賴水庫供水。然而水庫之水有限,既要供應農業灌溉,也要提供民生飲用,還要分給工業部門,如此用到3、4月,水庫的水所剩無幾,北部翡翠水庫尚好,其餘就很難樂觀了。

多數人也許不知道台灣一年降了多少雨水,我們一年用了多少水,依據水利署統計,2021年全島降雨量947億噸,我們一年利用的總水量只占降雨量的15.1%,台灣之所以缺水「不是因為沒有水,而是沒有留住水」。一年降的雨有60%流到大海,有25%被蒸發,由此可知,我們沒有善用老天爺給我們的水,若能善用,何來缺水?

如今政府每遇水情吃緊,就只會在15.1%裡打轉調度,最後總是徵用農業用水來救急,然而把農業用水挪給工業,這自然會影響農民的權益,政府雖有提供休耕補助,然終非長久之計。政府不該只盯住這15.1%,而應該放眼於如何留住那流到大海的60%,若能讓雨水少流一些到大海,台灣哪裡會缺水?而如何讓雨水留住?興建水庫及人工湖都是可行的作法。

2002年當時的水利署長黃金山表示:「不論石門水庫或翡翠水庫所蓄飽的水量,也僅足夠供應70~110天左右,若在9月水庫不蓄滿水,隔年春季供水壓力必然倍增,要解除缺水的壓力,有必要繼續規劃興建新的水庫。」

黃署長2002年的談話早已點出改善之道,然而20年來的政府並未實現這一思維,甚至已通過的計畫因故喊停者,所在皆有,例如2003年報行政院核定執行的「曾文水庫越域引水」,此計畫鑑於高雄地區有水無庫,曾文水庫有庫無水,若能把荖濃溪、旗水溪豐沛的水量引入全台最大水庫,南部缺水立獲紓解,原計畫於2012年完工後每天可增加60萬噸的供水。然而,就在此一工程東、西引水隧道逐年推進之際,2009年八八水災重創小林村,越域引水工程被認為是小林村崩塌的原因,以致此一計畫功敗垂成。

另一個計畫是2011年獲經建會通過的「穩定南部供水計畫」,這項計畫除了執行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清理改善,也規劃興建高屏大湖,預計於2016年完工後,每天可以增加十多萬噸的供水。事實上,計畫中的高屏大湖原名吉洋人工湖,經濟部早在2000年已著手規劃,然而,此一計畫雖獲經建會通過,最後也半途而廢。長期以來,不少人工湖計畫在推動數年後都無疾而終,這些難以實現的計畫當年花費多少心血,投入多少人力,自不應任其歸入歷史檔案,而應該再拿出來加以檢視,今時非彼時,也許仍有成功的可能。

國發會今年3月委員會議曾邀請水利署就「產業五大要素優化政策執情形」中的供水要素進行報告,水利署表示今年工作重點在開源方面,主要工作在於寶二水庫加高,吉貝海淡、七美海淡及再生水,在調度方面則是進行曾文水庫與南化水庫的聯通管工程,至於曾文水庫越域引水、高屏大湖兩項計畫則持續中止,並無進展。

我們認為,水利署及前身水利局自2000年以來所提的計畫解決不少陳年老問題,值得肯定,其中最為人稱道的自然是員山子分洪,一舉終結了基隆河每逢颱風就淹水的困境,然而面對百年大旱,穩定供水這件事,水利署則顯得力有未逮,主因水庫、人工湖、越域引水等計畫,事涉跨部會協商,以及跟地方溝通,非有行政院盡全力支持,不可能成功。

水情吃緊將讓民怨沸騰,投資觀望,重創府院聲望,準總統賴清德、準閣揆卓榮泰必須以新思維來處理這個問題,否則明年此刻、後年此刻百年大旱還會上演。想想,2021年老天爺給我們一年947億噸的雨水,眼看著568億噸流入大海,是老天爺虧待我們?還是我們的努力不夠?答案應是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