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18日由新上任總經理吳光輝登場主持法說會處女秀。財務出身的吳光輝,以各項靜態數據及產業動態現況,嚴謹分析長榮未來展望。他樂觀看待今年合約的換約價格及總量,並指稱由於兩大事件,吃掉了約5個百分點的運力供給過剩缺口。
吳光輝以財務角度切入長榮經營績效,再搭配當前海運產業的大環境市場現況,在坐的法人及媒體上了50分鐘營運分析課程,全場均無冷場。
談到選擇在景氣最低迷時,投入建造2.4萬TEU的超大型貨櫃船、淘汰效能差的小型船時,他說明此舉讓船隊運能市占率從5.4%提升至5.8%,更把長榮的燃油占營業成本22%,與競爭同業25%進行比較。吳光輝強調,長榮從2019年開始啟動裝置脫硫塔,至今除享有高低硫油約價差外,燃油效率也高,並陸續反應在財報上,去年第四季景氣低迷時,純益率還能達到5.92%,就是得力於營運競爭的優勢。
紅海事件推升運價,帶動長榮今年第一季合併營收達886.30億元,繳出年增32.63%,季增27.16%的好成績,並創2023年第一季以來單季新高,雖財報尚未結算出來,吳光輝透露表示,第一季財報情況比想像中樂觀。
不過5月即將進入的美國線長約簽署進度,仍具挑戰,吳光輝解釋,受惠地緣政治再起擔憂供應鏈是否穩定,客戶4月簽訂長約速度加快且數量增加,對今年合約的換約價格及總量仍樂觀看待。
今年航運三大調查機構Drewry、Alphaliner、Clarksons估計供需的均值時,估算今年運力供給年增8.6%,市場需求年增3.1%,供需間約5個百分點的供給過剩缺口。吳光輝則從紅海事件、巴拿馬運河當局限制過河艘次兩大事件分析,吃掉了5個百分點的供給過剩缺口。
他進一步解釋,紅海事件後,從新加坡至鹿特丹的航程,不經蘇伊士運河改走好望角,增加40%的航程,超過7,000海哩,若經好望角轉紐約,往返增加4,600海哩以上。歐洲航必須額外增加1~2艘船才能滿足客戶的周班服務,造成艙位供給受限。
因乾枯季節及聖嬰現象影響,巴拿馬運河當局限縮過河艘次,造成艙位供給下滑。
展望2024下半年,吳光輝認為航商挑戰仍在,理由包括:一、美國東岸碼頭工會進行勞資合約協商,根據過往西岸談判經驗預判,東岸勞資合約談判過程亦可能發生拉鋸情況;二、美國總統大選及中東地區地緣政治、戰爭風險;三、歐洲的環保法規及國際海事組織(IMO)的法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