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414社論

新任文化部長的文化與商業挑戰

image
文化部新任部長小野以其懂出版、電視、電影、影視音教育與表演藝術,儘管沒有官場行政經歷,但資歷堪稱是歷任文化部長最完整的一位,令人充滿期待。圖/本報資料照片

 文化部新任部長小野(本名李遠)即將上任,他得遍各文學獎、寫了100多本書的知名作家,80年代早期在中影參與新浪潮電影運動,將台灣新電影推到國際,也擔任過華視總經理,熟知電視業務;2018年還獲爭取連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延攬出任競選辦公室總幹事,選後擔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小野現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帶著劇團跑遍台灣,以其懂出版、電視、電影、影視音教育與表演藝術,儘管沒有官場行政經歷,但資歷堪稱是歷任文化部長最完整的一位,令人充滿期待。

 媒體詢問小野是否因曾在柯文哲的市府做過事才出線?他並不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政黨屬性不強,能折衝綠藍白,多年來接觸各領域的文化人,對台灣文化有深入了解與參與。準閣揆卓榮泰便說,文化是國家的根本,不可能立竿見影,從文化界找出願意為公眾服務的人都很感激,希望未來用文化永續、世界台灣,加入文化底蘊,小野過去從事文化工作從最高層、最通俗都接觸到,這才是台灣文化精髓。但擺在小野眼前的挑戰,不可謂不大。

 文化部這陣子的新聞很多。擔任文化部實體書店訪視員多年的蔡志浩教授,日前在臉書上發文「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大聲倡議「不買書、只借書」,說要看書到圖書館去比較環保。此番言論立即遭網友炎上,特別是一些獨立書店忿忿不平,表達嚴重不滿,文化部遂在一天之內解聘其職務。

 過沒幾天,國家圖書館發布「112年台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數字顯示全民閱讀力大躍進,全台進館與借閱雙雙突破1億次。去年進入台灣各地公共圖書館次數超過1億837萬人次,成長25.55%,合計國人平均每人去年進入圖書館4.62次。全年借閱總人次也達3,528萬人次,成長17.67%。借閱總冊數更超過1億2,723萬冊,成長37.63%,平均全國每人去年借閱5.43冊。

 這數字多麼驚人啊!如果以一本書平均價380元估計,以購書平均79折算,全台目前年出版產值不到200億,換算成銷售本數約僅為6,600萬本不到,而全國民眾在圖書館借書的總冊數,竟然是全台圖書年銷售本數的1.9倍。這12年來年出版產值已從400億腰斬,尤以去年更慘,而全台圖書館的借書本數還在大幅成長。

這到底說明了甚麼?台灣人士愛看書,還是不愛看書?從閱讀趨勢看,看書的時間被影音頻道與社群媒體替代,是一個回不了頭的趨勢。這是為什麼許多地方傳統書店,一家一家要關的原因。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是不變的商業真理。但如果書店賣不動的,圖書館的圖書採購得以支撐台灣圖書出版業那也罷,偏偏這不是事實。全台圖書館的採購,占不到總圖書銷售的5%。學校的採購也微乎其微,教育部說要一年花3億加強中小學閱讀,花40億在鄉鎮圖書館,但這是包括硬體採購與建設,能花在圖書採購的極少,許多圖書館蓋的漂漂亮亮,十足的打卡景點,對買書換舊書卻十分拮倨。

書賣不動,台灣的影視音產業有比較好嗎?疫情期間表演團體全部躺平,但解封的如今票房還是回不來。台灣前陣子出了部在對岸大賣座的電影「周處除三害」,這片在題材演員陣,乃至掌鏡製作,都是台港聯姻一時之選,在台灣卻以區區新台幣5千萬票房含淚下片。本沒想到轉戰OTT播送市場,Netflix排名接連在香港、新加坡拔得頭籌;更在越南、馬來西亞、印尼、韓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進入當地外語播送名單前十名。在中國更創造了逾5億人民幣(近新台幣25億)的票房,成績甚至超越同期上映的《沙丘:第二部》。作為一部邪典(Cult)風格的商業電影,這個結果令人目瞪口呆。

 台灣的圖書與影視音產業,正走在一個迷因市場中。找不出不賣的原因,也不知道賣座的理由。不清楚製作方向,更不知道如何走向國際行銷。如果大家都到圖書館看書,不到書店買書,保證十年後台灣出版的出書量將腰斬,台灣美好多元自由的出版光景將由夕陽走向黑夜。國片電影若還只是靠文化部、文策院的補款過活,保證十年後台灣人就只能看洋片、韓片、泰片,甚至是中國電影。

 任何產業的發展,當然是自家的事,文化產業當應自強。但有人以「當蜜蜂消失的那天」,來形容書店或文化產業的默默消退。作為新任文化部部長,小野的父親是福建客家人,他是第一位有孫子的文化部長,最近出的書是《不管輸贏都愛你:小野與四個孫子的生活陪伴日記》,期待這個包容、和藹、跨派系、跨專業、跨世代的部長,能如同他的生花妙筆,為台灣寫出文化的新國力與新未來。為台灣下一代孩子,創造美好的文化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