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第一大糧食進口國,除了確保糧食安全無虞,對於購買價格也貨比三家,今年3月取消與美國及澳洲的大量小麥進口訂單,轉向其他較為低價的小麥生產國進口。
日經中文網11日報導,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4月9日小麥期貨價格在每蒲式耳5.5美元徘徊,雖然與2020年8月以來創下最低點的3月中旬相比,價格小幅上漲,仍處於年初以來下跌一成的水準。
小麥期貨會上漲乏力,部分原因在於中國的動向。美國農業部表示,2023年中國是美國小麥的第五大進口市場,但先前與中國簽約的50萬公噸美國產小麥進口合約被取消,相當於2022年對中國全年出口量的一半,創199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最大規模的出口取消。澳洲產小麥也同時被中國取消或延誤約100萬公噸的訂單。
報導引述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理事研究員阮蔚分析,「取消訂單是為了避免以過去簽約的高價購買,正在低價重新採購。」
報導指出,河南省是中國少數生產小麥的產區,2023年夏季受暴雨影響,收穫量大減,因而與澳洲、加拿大及美國簽訂大量進口小麥合約,但實際運送到中國後,就被認為價格明顯偏高而取消。
另一方面,俄羅斯是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因連續兩年的豐收而壓低出口價格,積極搶攻海外市場,也衝擊了芝加哥小麥期貨價格。但因俄國小麥品質不佳,不受中國青睞,北京轉而向相對低價的法國和哈薩克進口小麥。
報導稱,中國對美國進口糧食合約「撤單」已有先例。去年春季,中國突然取消原訂計畫進口110萬噸的美國玉米,轉而向因產量過剩導致價格下跌的巴西,採購當地大量廉價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