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就業市場極為暢旺,最新公布的3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超過30萬人,比市場預期的均值20萬人還高出50%。但是,作為經濟火車頭的科技巨頭們卻止不住裁員的大刀,根據人力資源網站Layoffs.fyi的統計,在剛結束的第一季,美國有219家科技公司宣布進一步的縮編計畫,累計裁員人數已超過5萬人,而該季美國企業總共裁員25.72萬人,科技業無疑是裁員人數最多的殺戮戰場。
由Meta(臉書)、亞馬遜、谷歌、微軟帶頭的科技產業大裁員潮,從2022年爆發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據專注於企業裁員的《查蘭傑報告》(The Challenger Report)的統計,美國科技產業光在2022年裁員總數年增率高達649%,是千禧年網路泡沫破滅以來從未見過的暴增數字。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巨頭的裁員潮迄未停歇,例如去年在聖誕節後一口氣裁員1.2萬人的谷歌,最近加碼宣布要重組Pixel、Nest、Fitbit等硬體部門,從攸關日常營收的廣告部門、到只看未來的射月專案幾乎每個部門都還在裁員;亞馬遜雲端服務(AWS)的銷售、行銷和全球服務部門將再裁員數百人,其中無人商店技術團隊曾經是全球零售業最領先的創新先鋒,實驗多年後仍然比傳統人工櫃台更昂貴且無效率,也難逃重整裁員的大刀。
今年陸續宣布最新裁員計畫的科技公司名單很長,不論是FAANG等科技巨頭、生產電動大卡車的Rivian、做人工智慧(AI)的Humane AI、SNAP、DocuSign、eBay、乃至老牌科技大廠思科,都還在全面重整事業部門、降低成本緊縮循環中。如果不是美股持續多頭,還有輝達(NVIDIA)創造出「AI產業iPhone時刻來臨」的成長願景,科技巨頭長達兩年多還無法止血的裁員潮,恐怕早就引起恐慌了。
科技巨頭的裁員海嘯,暴露出美國企業看似理性規畫、用最先進的工具進行商業決策,本質卻仍然難逃一窩蜂、你有我也要有的衝動性決策。在新冠疫情封鎖期間,所有科技巨頭失心瘋地搶人,當時網路需求暴增、虛擬世界徹底完敗實體世界,科技股價天天大漲,企業競相做破壞式創新模式,拚命開發新事業,例如Meta員工人數就從2020年初(疫情爆發前)的4.8萬人,暴增至2022年9月的逾8萬人。解封之後,各家公司瞬間發現一切恢復正常,破壞式創新泡沫破滅,員工無所事事,Meta也就在2022年底宣布1.1萬人的裁員方案。員工人數暴增與大砍,猶如股價般暴漲暴跌。
2023年下半年到今年的裁員,則與AI發展的事業部門重整、資源重新配置有關,生成式AI的普及,大幅取代了程式員的工作,科技公司站在技術前緣,自然快速反應,人力資源網站Layoffs.fyi估算今年各公司的裁員方案,至少有2成是因為AI發展與事業部門重整有關。
更重要的是華爾街投資人的壓力,2022年底對沖基金龍頭TCI(The Children's Investment Fund Management)率先開槍,這家公司當時持有60億美元的谷歌股票,公開要求谷歌執行長皮查減少員工人數、提升經營效率,隨後幾乎所有華爾街的投資機構,不分類型與大小,都具體要求科技巨頭裁員、降低成本、減少浪費。科技巨頭執行長們隨心所欲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面臨「對股東負責」的壓力,必須強化裁員、控制成本的企業經營本質。
裁員海嘯說明了美國企業殘酷的本質,在新冠疫情期間湧進科技公司的年輕工程師們,如果在2022年早期就被裁員,還可以轉至傳統企業找到工作,但是兩年後的今天,科技大廠的徵人求才大門幾乎已經鎖死,今年美國大學科技系所畢業的新鮮人幾乎找不到工作,即使是頂尖名校畢業生也無法倖免於裁員海嘯的衝擊,數十萬名剛被裁員、或是剛畢業的優秀科技人才找不到工作,只能自尋生路。
美國科技業雇用員工人數大約9百萬人,過去兩年多累計裁員約5%、50萬人,絕對數字龐大,但是相對比例不高,由於美國的基礎建設、製造業、新能源產業等都還在擴張,熱絡的就業市場可以吸收科技業的裁員海嘯,只是技能結構不同(學非所用)。
對台灣來說,美國企業客戶的裁員方案,是公司資源配置的重要訊號,更是台灣企業訂單的重要指標,持續兩年多的裁員海嘯,預期將在2024年第二季逐漸消退,但是如果意外高燒不退,那就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警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