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同事分享其在東莞商場拍的照片,空盪盪,幾乎看不到人影,且有約5成櫃位圍起裝修隔板。今年3月,在疫情後大陸全面放開已超過一年,北京多個商場仍常常出現「小貓兩三隻」情況,即使是周末假期,會出現人潮的樓層,也多是美食街或與餐飲有關的店家。
側面了解經營零售業的台商,也坦言當前民眾「提袋率」恢復速度仍然緩慢,甚至悲觀看待消費力道或許不會這麼快回溫。而消費需求疲軟,是大陸通縮的一個原因。
另外,還可從以下例子看到通縮的影子。此行赴北京採訪的一位經濟專家表示,他在2019年與2022年曾分別購置過房屋,還特別就兩次添購家具、家電等用品進行價格比較,發現2022年比2019年的費用更便宜,去年又發現比前年更便宜。他說,「除了食品之外,沒有通膨,都是通縮」。
這位專家解釋,大陸擁有規模化的產線,本來就比其他地區產品更有價格優勢,加上疫情後生產出大量商品,賣不出去消化不了,又碰上消費者緊縮荷包,只能盡量便宜出售。
雖然大陸政府一直否認有通縮,但不只民眾很有感,數字也會說話。大陸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初開始,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就一路下滑,甚至有六個月不是處在0就是負成長。全年只年增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更是幾乎全年都處在負成長。
雖然消費確實減少又降級,但上述專家也說,大陸民眾還是有錢的,「資金量是夠的」,只不過因為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所以在消費上「控制了一下」,或許等對經濟的預期好轉之後,大家就會敢消費。
目前確實也看到一些曙光,因為消費減少很大一個原因是對房地產信心不足,而在這位專家眼中,大陸房市出現一些積極訊號,且「首付(頭期款)比例降了,貸款利率也降了。」
另一方面,分析師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CPI年增率目標定在3%左右,通膨預期下,錢可能會貶值,也有望讓民眾願意從口袋掏錢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