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股加權指數4日終於站上萬九天關之際,日股日經225指數也突破四萬點,以40,109.23改寫新高紀錄,今年迄今已大漲近2成。近年日本政府積極「撒幣」以吸引外人投資、眾多日企埋頭升級轉型,加上日圓貶值提升出口競爭力並促進國內觀光,輸入性通膨與企業加薪效應亦大幅扭轉物價下跌的趨勢,岸田政府已準備宣布結束長達20餘年的「通縮狀態」,也意味著日本自1992年以來「失落的30年」,終於要劃上句點。
最近台積電熊本廠開幕,日本朝野咸感振奮,希望曾經稱雄世界的半導體產業獲得加持,重振雄風,得與韓台並駕齊驅。日本政府為此大手筆補貼半導體企業,決以舉全國之力直攻最先端半導體工廠,不少日本企業長年勵精圖治,也逐漸收成,有望重新帶動日本經濟騰飛。
1990年代之後,曾經「世界第一」的日本製造業為情勢所逼,著手進入轉型期。其中,勞力密集、高耗能、低附加價值的製造業逐步移到國外,一方面利用當地廉價的土地和勞動成本,製造相對便宜的工業品回銷到日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日本國內市場趨於飽和,在海外謀求更大市場空間才能拓展企業版圖。至於技術密集、高附加價值的核心環節,仍留在日本國內,研發的支出居高不下。因此,日本企業至今在部分半導體產業、精密儀器、生技製藥、新型材料等精細領域仍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實際上,過去十年日本製造業的銷售利潤率持續上行,過去三年銷售利潤率的均值升至8%以上,遠高於1990年初5%左右的水平。企業獲利水準雖然明顯改善,但由於薪資長期固化,導致製造業人事費用占比持續下滑,目前處在1980年以來的最低點。這是日本通貨緊縮的一個表徵,也是一個導因,各方寄希望於今年3月的「春鬥」能爭取到5%的加薪,以助經濟擺脫通縮鬼魅。
日本曾是二次戰後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但陷入通縮後溢出全球化主軸。近年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日本政府積極促進產業鏈搬遷回本土,透過企業設備投資補貼的方式,推動醫療器材、汽車零件、半導體、化學原料等製造業企業回歸。加上世界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競爭激烈,迅速推進,日本供應鏈韌性、數位化以及綠色轉型壓力加大,遂加強本國製造業基礎技術的產業振興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用工需求持續增加。
日本政府同時大力推動半導體和數位產業戰略,試圖強化半導體產業生產基礎,維持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技術優勢。技術的升級與企業的轉型如今看到成果。企業獲利增加,外資積極湧入,股票屢創新高,物價指數顯著增長,令官方與企業信心大增,認為在隧道中摸黑前行的通貨緊縮即將走入歷史。
日本央行首先感受春江水暖,認為價格目標終於有望實現,結束負利率政策的理由越來越強。日銀總裁植田和男表示:「我們將繼續,工資和物價之間的良性循環是否開始形成。」雖然目前還無法預見是否能實現可持續和穩定的通膨目標,但幽暗的隧道已經看到出口處的亮光。
日本過去30年的長期物價基本上走平,被稱之為「慢性通貨緊縮」。資產價格下跌,導致財富效應和抵押效應逆轉,家庭資產價格也縮水,消費意願因而降低。企業抵押品貶值加大投融資活動難度,疊加企業資產端縮水,資產負債表更加失衡,因而企業普遍以負債的最小化作為經營目標,即透過停止或延後借貸行為的方式,盡可能減少負債並降低投資。
經過30年的修復,這些不利因素威力多已減弱,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通膨率)已連續22個月符合或超過日銀設定的2%目標值之上,這已不是「無基之彈」,其中雖有日圓貶值造成輸入性通膨的因素推動,但本輪物價上漲的一個背景是,勞動市場短缺程度加深,且企業漲薪幅度明顯增加。今年「春鬥」有望加薪,且幅度大於2023年的機率較高。日本政府也已採取多項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加薪,民眾的通縮預期也已下降,認為通貨緊縮有利的比例下降,指向通貨緊縮預期明顯弱化。這些有利因素如果持續不衰,應是走出通縮困境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