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壽承接國華人壽已十年,全球人壽總經理馬君碩接受本報專訪,首次回顧過去十年承接歷程,他表示,過去十年是戰戰兢兢在處理龐大的社會責任,最大挑戰就是系統合併,與兩公司員工融合,尤其面對兩年後要接軌IFRS17與ICS2.0,五年前就超前部署啟動商品轉型,對接軌幫助很大。
全球人壽2013年概括承受國華人壽,成為台灣保險史上首家壽險公司退場案例。馬君碩強調,過去十年全球人壽戰戰兢兢處理這個龐大的社會責任,當時保單近200萬張,合併最重要就是「系統」與「人」的問題,包含內勤、外勤員工與近200萬保戶。
馬君碩回憶九年前加入全球時,他的家人到全球人壽櫃檯辦業務,國華保單辦完後,要辦全球保單卻要到另一個窗口,讓他很有感觸。其實2014年董事會就決議要做系統整併,但整併工程實在浩大,至少耗費五年才完成,他說:「經過整併,現在是統一窗口,這只是基本要求,再下一層包含金融科技、AI等,如果沒有當初的系統整合,現在不可能做到。」
更艱難的是員工融合,當時全球偏外商、國華偏本土,兩公司員工薪資有差異,現任董事長林文惠(當時擔任董事)強調要關注員工的聲音,每年與晉升員工午餐約會,一步步形塑出全球人壽的核心價值與品牌理念。
馬君碩認為,合併國華的案例,期望會是未來保險史教科書中最成功的案例,全球人壽今年「30而立」,將以「永續經營」作為下一個30年的目標。
全球人壽承接國華後,在五年前就啟動商品轉型。馬君碩表示,大約也是五年前國內剛開始討論接軌議題,全球人壽就趕緊成立項目組,啟動商品轉型,賣保障型商品,2018年~2022年間廣義保障型保單(含資產傳承高保障的商品),複合成長率達29%。
全球2013年承接國華的區隔資產,因現時利率不如過去,高預定利保單每年皆會產生高額利差損,但IFRS 17或ICS的負債是以現時利率衡量,將對接軌當時產生準備金缺口,保障型保單有較高的合約服務邊際(CSM)貢獻,保障型商品業績量從2018年的21億元,2022年提高到57億元,對降低接軌時缺口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