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126社論

ECFA是民進黨政府的挑戰與機會

image
即便兩岸關係高度政治掛帥,但民生經貿往來仍需務實以對,經貿關係也該是互惠互利的。圖/本報資料照片

即將由賴清德領導的新政府料將延續抗中親美路線,若繼續執政的民進黨不願向對岸傳遞政治善意,則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前途堪憂,因為中國商務部已公告正研究進一步中止ECFA早期收穫農漁、機械、汽車零件、紡織等產品關稅減讓等措施。ECFA岌岌可危,為企業界與兩岸經貿往來平添不可測的變數。在選舉的塵埃落定之後,實有必要儘速放下選舉語言,務實處理ECFA與兩岸的經貿問題。

就此,首要釐清的問題是,ECFA重要嗎?近期不無可見主張讓ECFA壽終正寢的看法,認為如此可擺脫台灣跟中國市場的連結,甚至訓練台灣廠商自立自強。此類論點忽略以下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FCFA是兩岸自由貿易的框架協議,也是台灣與大型經濟體唯一的自由貿易協定。在全球化崩解、雙邊與區域自由貿易當道的時代,我們的周邊鄰國均已紛紛加入各種不同的自由貿易協定,唯獨台灣例外。其次,中國大陸仍是台灣極為重要的貿易伙伴;兩岸經貿分工仍是台灣產業不可或缺的合作。此外,ECFA雖然始終沒有正式走完全部流程,但透過早收清單讓農漁、機械、紡織等產品享受關稅減讓等措施,對於台灣產業不過度集中於少數科技產業有重要意義,也有助台灣傳統產業與非科技業的就業。

民進黨一貫認為ECFA過程不透明,且有統戰收買之嫌;主張交往需公平及對等,且不附加任何政治前提。但過去八年,蔡政府卻對兩千多項大陸農工產品輸台的貿易壁壘視若無睹,沒有付出應盡的努力去營造出透明、公平、對等的兩岸貿易投資環境。事實上,民進黨政府是可以好好處理ECFA問題,藉以改善兩岸經貿往來制度。

以中共官方在選前即提出的台灣貿易壁壘問題為例,貿易關係本應該是雙向公平的,但ECFA是不對等、不公平的單向受益。首先是關稅的減免。自2010年雙方簽署該協議以來,截止到2020年6月底,累計給台灣出口到大陸的商品減稅高達64.8億美元,而台灣對大陸進口減稅僅為6.7億美元。第二是關稅減讓帶來的出口價格競爭優勢。台灣享有ECFA關稅減讓的累計出口金額達到1,004.1億美元,而大陸出口台灣享有ECFA優惠的累計金額僅176.8億美元。第三,根據ECFA優惠政策,大陸市場對台灣1,500家服務業企業開放,對比之下入台的大陸企業僅300餘家。大陸許多出口產品也被台灣嚴格限制進口,於此同時台灣卻不禁止其他國家進口。例如大陸的電動汽車、太陽能產品、農產品等被嚴格限制進口,卻允許其他國家相關產品進口,這顯然是針對特定對象的歧視,也違反世貿組織(WTO)精神。

雖然大陸長期、單方面對台讓利主要目的在於拉攏台灣,但隨著兩岸關係緊張、大陸經濟趨緩、產能過剩,大陸民間對於ECFA已頗有微詞,北京當局不無壓力。民進黨政府如能正視對方訴求,不僅可助兩岸經貿往來體制的調整,也有助緩解雙方僵局。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各方觀察評論對於近期大陸對ECFA的貿易調查,皆有高度的政治解讀,但中國商務部本身並沒有使用過多的政治前提語彙。例如該部2023年12月結束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後,隨即宣布中止部分ECFA產品關稅減讓。1月9日,該部再度表態稱,調查公告以來民進黨政府未採取任何具體有效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批評民進黨政府提出的22項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清單進一步限制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氛圍。包括該部是否擴大中止ECFA早期收穫項目的公告,官方的語彙、表達皆有克制。

即便兩岸關係高度政治掛帥,但民生經貿往來仍需務實以對,而兩岸的經貿關係也該是互惠互利的。長期以來,大陸市場提供了台灣巨大的貿易額與貿易盈餘,台灣增強了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而今,雙方皆有必要重新梳理彼此的經貿關係。單向片面的貿易優惠難以長期維繫,更可能釀成日後的爭端與衝突。中共方面反思其自認過度付出的惠台讓利,台灣則不能只取不與。

面對中國商務部的ECFA動作與貿易調查,民進黨政府不妨以此做與大陸重新建立平等關係的突破口。這也符合美國白宮在選後期待的兩岸對話接觸,呈現台灣新政府能務實處理兩岸事物的能力,並展現台灣降低衝突的努力。而ECFA問題若處理好,也有助於台灣經濟的外部連結,無論是申請加入CPTPP或RCEP,或與更多的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務實處理ECFA與兩岸經貿關係,民進黨政府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