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持續擴大管制,避免晶片輸出中國提升其AI與軍事實力。但經濟學人近日評價,美國禁令漏洞百出,無法阻擋中國走私和以量突圍策略,反而使自身陷入執法困難,且推促中國自主提升技術的窘境。
經濟學人21日文章指出,美商務部2023年10月更新對中晶片禁令,雖用一年時間調整限制措施,但恐難有良好成效。
文章表示,要設計出更嚴厲且嚴謹的管制措施很困難,且不一定會成功。現況是美國禁令存在許多問題,從中國角度看,雖然高階AI晶片遭封鎖,但可透過大量中低階晶片補足算力來訓練模型,美國僅能像去年一樣擴大管制晶片的種類,但也難拿捏尺度、無法阻擋美企提供降階版本晶片給中國。
中國實體尤其軍方機構還可能透過第三地取得晶片,文章指出,如未參與美國出口管制措施的新加坡,就是絕佳中轉站,輝達第三季業績指出,其對新加坡銷售額年增5倍,增速快於其他地區。
制裁後遺症還包括中國自主提升技術,文章表示,無法再購買現成晶片與設備,迫使中國補貼扶持當地企業,華為和中芯去年推出5G手機晶片掀起不小波瀾,並傳將聯手打造AI晶片。此外,不少中國設備企業近年在技術上有所突破。文章評論,中國善於鑽漏洞,美國限制可能會適得其反。
如何面對美企仍是白宮最頭痛難題,嚴格封鎖會衝擊美企與盟國利益,有限管控又無法真正阻擋中國。從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去年嚴厲警告企業勿設計新晶片繞道供應中國,不久後又對輝達改良產品開綠燈,就能看出其中矛盾。
企業貿易額亦顯示美國的為難,輝達去年前三季從中國獲得的收入仍高達84億美元。文章引述數據,含美日荷企業的全球四大半導體設備商在前年下旬,收入裡中國占比降至近年低點,反映當年首次禁令確實有嚇阻功效。但一年後的更新禁令卻體現不出嚇阻性,去年下半年,企業收入裡中國占比竄升,預估至去年底數據都將突破40%刷新高點,其中艾司摩爾超45%、科林研發逼近50%。
企業抵觸管制措施後,美國僅能懲處美企,且文章引述專家表示,商品設備在全球市場自由流通,很難判斷是否受出口管制,光裁定是否違規違法就是個難題。雖然如此,文章判斷,美國兩黨都將在選舉前後關鍵時刻,加大對中國管制力度,只是更加嚴苛的措施,可能會導致美企以及日荷等盟國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