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企業應把碳視為商機,探索碳中和產品及服務開發、與金融業合作永續連結貸款等機會。
COP28於2023年12月落幕,為加速實現我國淨零排放目標,提升企業對碳交易的正確認知及行動,臺灣證券交易所、碳交所及臺北大學共同舉辦「從COP28氣候大會看全球碳市場展望與機會」論壇,共有超過200位企業高階主管、ESG領域負責人及研究單位代表出席,共同了解碳市場最新發展現況與趨勢。
田建中致詞時表示,2024年碳交所與臺北大學將會合作開展一系列減碳相關課程及活動,協力促進永續人才基礎建設。
臺北大學商學院院長陳宥杉說,台灣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仍任重而道遠,企業可因應COP28決議加速能源轉型,推動雙軸轉型(綠色+數位),積極培養專業ESG人才。
論壇專題演講「從COP28氣候大會看台灣碳交易發展」,由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主講,他指出,COP28更關注溫升1.5度C以及2030年實現減排43%兩項指標。碳交易根據比較利益原則,藉由國際分工,可促進減碳成本可負擔與激勵減碳雄心,創造企業、國家、地球三贏。
李堅明強調,碳權交易並非炒作,而是創造流動性,透過價格發現,促進低碳科技發展與落實在地減碳效益,國內應抱有「台灣為全球減碳,就是為台灣減碳」的認知,強化減碳國際合作。
在論壇議題一台灣碳權交易所運行與展望,田建中示,國際碳權對於全球減碳至關重要,購買自願性碳權的企業在投資減碳行動和展現減量雄心等表現較佳,也更注重碳權品質。
他呼籲,企業應把碳視為商機,探索碳中和產品及服務開發、與金融業合作永續連結貸款等機會,不僅能為企業自身減碳,亦是為臺灣淨零排放目標共同努力。
議題二國際碳交易規則與展望,由中原大學國貿系榮譽教授林聖忠說明,自願性碳市場提供的碳權僅占全球碳權總量的微小部分,仍屬新生市場,而碳權品質一致性是全球普遍的顧慮,因此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發布的「核心碳原則」,目的是期望提升碳市場透明度及碳權品質標準。
在議題三國內自願減量專案展望,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指出,碳權是一種「遵約工具」,需考量是用來滿足誰的要求,不同利害相關者,會對「排放量」做不同形式的要求,包括環評承諾及碳費,供應鏈碳中和要求,企業自願碳中和(占大宗),其中碳交易可幫助企業實現碳中和,具有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