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繼上周判定台灣構成貿易障礙後,不到一周,旋即宣布台灣單方面對大陸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禁止、限制等措施,違反了ECFA規定,決定自明年元旦起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這個情勢的發展,正如本報社論日前預言,在我方不願意接受兩岸協商、陸方不願透過世貿(WTO)多邊協議的僵局下,陸方唯一的舉措,就是對台祭出貿易制裁。但令人遺憾的是,我政府迄今除了口水之外,仍提不出具體解決方案。
大陸制裁消息一出,工商界立即表示了高度憂慮:首當其衝的石化公會表示,若沒有ECFA的關稅優惠,台灣石化產品輸陸關稅將從0%變成2~10%;且由於石化產業原料在製程上互有關聯,大陸雖僅中止12項產品優惠關稅,但衝擊台灣石化產業遍及上下游產業鏈。工總則認為,有能力全球布局的石化大廠,可以增加海外產能因應陸方關稅優惠的取消;至於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廠商,只能透過加速海外投資因應,然而,無論是縮減國內產能或產業出走,都將影響國內就業。商總亦認為,一旦陸方持續取消台灣輸陸產品優惠關稅,未來台灣企業會因為高關稅到第三地投資,台灣產業出走,將造成失業率的攀升。工商協進會則表示,雖然此次陸方取消關稅優惠的12項產品,占台灣整體出口比例不大,心理影響大過實質,但若陸方持續擴大取消ECFA早收清單項目的免關稅優惠,將衝擊國內就業。
從數據上來看,此次陸方取消關稅優惠的12項石化產品,占台灣輸陸金額的比重並不高,但工商團體憂慮的是:目前台灣輸陸享有關稅優惠的產品仍包括石化、機械、紡織、運輸工具等521項產品,如果大陸對12項石化產品的制裁只是傷台灣經濟的筋,那後續的擴大制裁,將如何牽動台灣產業的筋骨?
對企業來說,其存在的基本價值是追求利潤,即使近年來各界越來越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及永續發展,但在一個完全競爭的自由市場中,企業為了生存,逐利的本質並不會改變。也就是說,即使我政府1996年提出「戒急用忍」、2006年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2016年提出「新南向」等各種對陸經貿緊縮或轉移投資政策,但基於生產要素成本甚或市場考量,台灣企業仍大舉投資大陸。就算近年來由於美中貿易戰、大陸投資環境改變等因素,使得台商投資大陸金額、家數呈現衰退,但迄今大陸仍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及最主要投資地。
從台灣企業角度來看,在兩岸貿易便利、甚至輸陸產品享有關稅優惠時,台灣生產零組件到大陸加工,再出口到歐美,是最符合比較利益法則下的兩岸產業分工。因此,若大陸取消對台讓利,甚至對台祭出貿易報復,對台灣企業來說,除了先進製程晶片等這類具高科技含量的產品,亦或符合大陸產業未來發展的必須設備、零組件,其他品項都有極大可能失去大陸這個市場。反之,從大陸的角度來看,在加速區域經濟整合及進口替代政策的雙重驅動下,台灣輸陸的產品,越來越可以找到其他進口來源或國產化的同時,也就是說,大陸對台灣產品的需求將大幅降低。
由於台灣出口大陸逐漸以免關稅的資通訊產品為主,因此,亦有論者侈言,台灣應禁止晶片輸陸以作為反制。事實上,這樣的論點並不具任何的可行性。首先,在美國的限制下,台灣先進製程晶片輸陸本來就受到限制;其次,台灣成熟製程晶片限制輸陸,重傷的只會是台灣經濟;最後,若我政府真的禁止成熟製程晶片輸陸,台灣企業仍能透過擴大大陸產能因應,大陸亦能尋找其他的替代來源。
也就是說,基於兩岸經貿現實,台灣沒有對陸貿易制裁反制的有效舉措。因此,我政府僅能重覆過去的說法:一是強調對台灣產業經濟影響不大;二是表示我方願意在WTO架構下協商;三是譴責陸方將經貿政策工具化。除此之外,亦只能強調持續協助廠商分散市場拓銷,以及鼓勵差異化商品研發。然而,對企業來說,這些解決方案絕非一朝一夕能見成效。如果兩岸經貿衝突持續升高,面對越來越嚴苛的產業競爭,可以預見,台灣企業將如過去一樣,透過具體行動,以進一步的海外布局延續企業生存,屆時台灣將面臨的衝擊已不言可喻。
面對大陸的貿易制裁,套一句當年美國總統柯林頓的名言:「笨蛋,關鍵在提出務實解決方案!」如果政府持續堅持意識形態的務虛以對,再多的激昂或口水,都將無法扭轉台灣即將到來的重大經濟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