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高雄,很多人還停留在傳統石化、鋼鐵、金屬等重工業發展聚落的印象;近期或許多了世大運場館的國際巨星大型演唱會。其實,面對淨零碳排浪潮,高雄碳排量一年5,737萬噸,約占全台20%,其中工業部門占83%,碳排大戶列管90家廠商全聚集在高雄,正如高雄市長陳其邁所言,碳排是問題、負債,但也意味著商機、資產,高雄市府攜手企業、民眾面對淨零挑戰,亟欲打造高雄成為綠色、永續、智慧的經濟城市。
站在全球減碳的浪尖上,高雄正以淨零、數位雙軸轉型策略帶動綠色產業,促進傳統產業低碳化,並將智慧科技應用於城市治理,支持產業減碳,並營造友善的淨零環境,打造市民樂於低碳生活的軟硬體環境,多方邁向「2050高雄淨零」。
高雄碳排量約占全國20%,全台碳排前十名有六名在高雄營運,在淨零意識抬頭下,鋼鐵、石化、螺絲甚至高科技,都受到歐盟CBAM、RE100、國內碳費等不同威脅。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說,「若高雄減碳,碳中和及淨零成功,就代表台灣成功」,高雄是重要指標城市,期許作為各縣市典範標竿,進而走向國際。
高雄市訂下2030年相較2005年(基準年)要減碳30%的淨零減碳中期目標。在中央「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布後,高雄市府公布首部地方淨零法規《高雄市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促進「淨零經濟」角度出發,而高雄的減碳路徑要打造一條產業鏈,包括法規、人才、金融、碳盤查、減碳、負碳、碳交易,內容十分完整。
不僅如此,高雄市這二年來透過各項行動,展現減碳決心。今年8月7日台灣碳權交易所總公司在高雄掛牌營運,不僅彰顯公正轉型,也讓減碳淨零轉換成市場驅動模式。接著,11月6日更成立淨零學院,打造淨零人才生態系,培育淨零科技基礎人才、碳經濟管理、綠色金融及法規範疇人才,並導入證照等課程,學院每年預計培育1,600位擁有ISO證照的專業碳盤查人才,及2,000位以上產業專才,針對不同產業需求量身定做設計不同課程,替產業淨零打造最堅強的後盾。
高雄市府期望,未來碳交易所結合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智慧石化產業,帶動盤查、減碳技術、驗證公司、碳管理系統服務商等淨零產業進駐,並結合「高雄淨零學院」產學合作,打造高雄減碳淨零生態圈。
另,亞灣也從5G AIoT創新園區轉型到2.0智慧科技創新園區,包括智慧石化永續發展服務作為重點扶植產業,帶領產業與人才南向;日前中鋼更宣布成功產出150公噸碳中和線材,這是台灣首批符合碳中和的綠色鋼製品,意味高雄產業努力邁向低碳轉型的道路。
高雄市府透過產業淨零大聯盟,以大帶小分享減碳成果及技術,包含中油、台電、台塑等大型企業都已在高雄進行減碳示範計畫,攜手邁向2050淨零轉型目標。「高雄產業面臨挑戰最大,機會也最大」,陳其邁說,樂觀的人會看到機會,高雄產業減碳所獲得的碳權,有機會可以在國際市場進行交易,高雄市不再只有碳負擔,還能擁有碳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