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1130陳國祥■資深媒體人

產業鏈破碎化拖累全球經濟

image
為維持領先優勢,美國對中國採取科技輸出管制措施,迫使中國尋求科技自主的研發與投資,大大增加全球產能的投資需求和重覆建設,也妨礙本國一些科技產業的銷售利潤與研發投入,整體上可能得不償失。圖/中新社

儘管美中兩國領袖在舊金山APEC「習拜會」釋放和解的訊號,但G2抗衡的基調並未改變。全球經濟前景處在不確定狀態中,美國揮動逆全球化巨棒,雖然聲勢大於實質,但「去風險化」卻是貨真價實,以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為精髓的多邊體系正在發生逆轉,首當其衝的是產業鏈趨於破碎化。國際經濟體系之間分工合作與共同發展近年備受干擾,安全考量與競爭關係凌駕於上,疊加地緣政治事件與保護主義的衝擊,非經濟因素的制約力量愈來愈大。

 ■美國鬥中國,逆全球化降低規模經濟效益

 首先是供給面發生結構性變化。逆全球化導致世界範圍內分工原本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下降,部分關鍵產品的供給深受約束,導致供應鏈成本上升。過去幾十年,基於比較利益法則的充分實現,全球產業鏈的結點分工愈來愈精細化,單個節點的生產效率與供給規模大為增加,終端產品降低價格,全球消費者同蒙其利。

 然而,近年在美國主導下,全球產業鏈的脆弱性被刻意誇大,加上貿易保護主義思潮上升,美國等國積極推動產業鏈的友岸、近岸,甚至是回岸。相對於過去投資趨近於供應鏈的考量,對於良好基礎設施的依賴,以及維護產銷體系的路路徑依賴,改變原有的產業鏈格局必然增加成本增加,也造成供給能力的下降。

 全球需求面也發生深刻變化。最顯著的面向在於高科技產業,美國為了維持領先優勢,對中國等國家採取科技輸出管制措施,迫使中國尋求科技自主的研發與投資,大大增加全球產能的投資需求和重覆建設,也妨礙本國一些科技產業的銷售利潤與研發投入,整體上可能得不償失。

 沿著美國界定的我群與他群界線,世界經濟關係趨向於二元化發展,美國結合經濟已開發國家打壓中國,中國則透過一帶一路、金磚國家、上合組織及自由貿易協定等機制的運作,成為南方國家的經貿龍頭。過去數十年間,美國等西方國家讓中國在其主導的單一全球經濟體系中充當合作夥伴和消費者,如今,貿易和投資流正圍繞兩個權力中心形成新的格局。

 在日益割裂的世界經濟中,美國持續以投資限制和出口禁令向中國施壓,中國則從西方轉向發展中世界。美國和歐洲固然減少對中國供應鏈依賴,但也拖累本國及全球的經濟成長。原本趨向一體化的世界,現在分裂成競爭關係更大的領域,彼此的生產成本都增加了,購入所支付的金額也增加了,從而對經濟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IMF)上月表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割裂正拖累今年世界經濟的復甦。根據其研究,以美國和中國為首的陣營間如果更分裂,全球經濟產出損失高達7%,價值數兆美元。可以確定,經濟割裂會將阻礙企業進入一些能增加利潤的重要市場,並使技術和資本更難彼此共享,從而抑制經濟成長。經歷了數十年全球一體化的美好進程之後,世界的分化正在不斷擴大中。

 ■經濟成長變慢,通膨高漲令人民荷包縮水

 中國開啟改革開放以及本世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助長了全球化的飛躍進程,給中國帶來了投資與經濟成長,也為西方消費者帶來了廉價的消費品。當西方國家逆轉其與中國的關係時,這種經濟上互惠互利的秩序開始瓦解。川普在美國總統任內先對約60%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後,繼任的拜登進而採取行動阻止中國獲得高端電腦晶片,並對美國對華投資、人才就業實施了新的限制。美國政府並且拿出鉅額資金的補貼來吸引製造業回流。凡此種種,或許對於特定國家長遠之後的利益有某些利益,但眼前所見,卻是弊害具體而有感。

 當然,全球化不會戛然而止,跨國貨物、服務、資本及技術的流動仍然持續不斷,只是阻力增多而已,但全球產業鏈確已邁向重組過程經濟,使得全球貨物貿易變得扭曲不順,貿易流動與美元配置出現明顯轉變,全球體系出現的裂痕還在擴大中。產業保護政策應運而生,進一步干擾比較利益法則的運行,平添經濟成長與消費增長的障礙。例如,為了免除美國對中國出口貨的高關稅,中國許多企業到越南與墨西哥投資,以中國零組件為主力,組合為終端產品,換牌不換藥,結果輸入美國的同樣產品,價格卻上漲了。這究竟是誰的損失?

 在民選政治國家,政黨及政客們必須迎合民眾情緒,掄起大棒敲擊他們假想或是誇大的敵人,但真實的及長遠的後果卻非其所計。因此,以打壓中國為核心的逆全球化,近年浩浩蕩蕩進行,或許可以藉此使其選票荷包變大,但可能對該國的深遠利益不利,而且瘦了選民的荷包,但誰能說清楚看明白且深切關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