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23日公布「112年人力運用調查」指出,我國非典型就業人數,今年升至80.6萬人,為四年來首度升破80萬,主因疫後復甦帶動服務業的部分工時人力需求。調查也顯示,曾遇有工作機會卻未就業的這個失業族群裡,高達六成是因為「待遇不符期望」,這一比率也創四年來最高。
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指出,過去三年的疫情,讓不少業者進行人力調整,降低了部分工時、臨時僱用、派遣人力等非典就業需求,因此過去三年非典就業都不到80萬人,隨著疫後復甦,住宿餐飲等內需服務業對部分工時人力的需求又升高,非典就業於今年再次升逾80萬人。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從事非典工作,是因為找不到全時、正式工作所致,但這份調查顯示,近年情況有些變化,陳惠欣說,110年以前在被詢及何以從事非典工作時,20%回答是因為找不到全時、正式工作,但此一比率去年已降至13.22%,今(112)年再降至9.65%,反映國人對於彈性多元的非典工作,接受意願逐漸提高。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相較今年韓國非典受僱者812萬人,占比37.0%、去年日本非典受僱者2,101萬人,占比36.9%,我國非典受僱者占比僅7.9%,遠低於日、韓,主因日、韓在政府鼓勵下,婦女二度就業較為普遍。
這份調查也指出,今年41萬名失業者中有16萬人曾遇有工作機會卻未就業,問他們原因,有一成表示「工作地點不理想」,也有一成表示「興趣不合」,表示「待遇不符期望」者占比最高,達到62%,此一比率創近四年最高。
陳惠欣解釋,過去三年(109~111)由於疫情,失業者找工作時對於薪資的期待比較保守,因此反映「待遇不符期望」者占比較低,約五成左右,隨著疫後復甦,找工作的人會拉高自己的期望,因此這一比率隨之提高至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