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0926社論

放寬醫療管制,投資健康以擴大內需

image
放寬醫療管制或許可以解決目前急診爆滿排隊等病床的問題。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至8月為止,台灣出口已連12個月衰退,經濟成長保二不成,還陷入保一的困境,勉強靠投資與內需(消費)支撐。2023年4月起,政府以1,400多億元的特別預算每人普發6,000元現金,對經濟成長只貢獻了0.3%左右,我們如果改變作法,將這些錢透過全民健保替全國護理人員加薪,同時大幅提高護病比,其對台灣醫療環境的改善與對民眾的助益,將遠勝於一次性普發現金的短期效果。

 首先,由「長期低薪與人力不足」造成的血汗工作環境著手改善,等到護理人力充足之後,近年來因人力不足而無法開放的病房,就可以恢復運作,解決一部分急診壅塞,等不到病床的問題;同時,藉此塑造一個優質而專業的工作環境,建立讓護理人員可以期待的執業環境,一方面吸引已有證照的護理人員回到職場,也希望尚在求學的青年學子,可以看到未來並願意長期投入。

 其次,以足夠的經費,用投資的觀念,向各層級醫療院所「購買健康」(而不像現在只能買醫療,不一定買得到健康),這個觀念「知易行難」。目前的情況是,各級醫療院所因為診察費太低(醫師看一次門診只有300元),加上護理人力不足,無法好好的照顧長期慢性病人。以糖尿病為例,血糖控制不好,會發生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或產生糖尿病足,處理不當還必須截肢,也會造成腎病變,變成終身洗腎,成為健保的負擔。其他疾病如高血壓控制不好,會造成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高血脂會造成脂肪肝、肝硬化等等,都是需要我們用「購買健康」的觀念來長期投資。由於醫療服務是百分之一百的內需,所以這個1,400多億元的投資對GDP的貢獻會高達0.6%以上。

我們再換個腦袋,許多民眾現在買不到兩種醫療服務,第一個是在各大醫院看病的醫師可以開一個「每次看病30分鐘」的門診,讓病人和家屬可以「問到飽」,這種門診以目前全民健保每個病人診察費才300元,當然不可能。但健保署並不允許醫院開這種門診,因為必須允許醫師自己訂價,再向病人收取差額,例如:醫生認為看診30分鐘要3,000元,健保只付300元,病人就必須自付2,700元,這個需求不小,但因為制度的關係,供給出不來,但政府只要「放開管制」,市場就出來了,這個市場也是百分之百的內需,也會貢獻GDP,政府不必花一毛錢。

另一個更重要的市場是因為政府過度管制病床,尤其是單人房,造成病床供需失調。根據經濟學者陳添枝教授的研究,台灣已經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而進入中高所得社會,許多人的經濟能力付得起比目前全民健保的給付更好的醫療照護,例如:家屬可以只探病,不必陪病,由醫院「全責照顧」,這種服務目前也很難買到,單人房更是稀缺,原因也在於政府管制。只要放開管制,醫院各種加值的服務,就會在市場上出現,民眾依其能力自己選擇,可以繼續以目前的「佛心價」住三人房,也可以自己加價,選雙人房或單人房。

如此一來,不但可解決目前急診爆滿排隊等病床的問題,同樣的,願意多花錢取得更好醫療服務的民眾,可以獲得所需要的醫療服務。這個政策的前提是先放開病床管制,一方面藉由放開管制,創造出自費市場,增加病房的供給,同時又保障了現有的保險病房不被挪用,這些用「放開管制」所增加的供給,不但不影響全民健保,反而可以用自費市場獲取的利潤,來補貼保險病床的成本,全民獲利。更重要的是這些增加的支出,全部來自自費或商業保險,全民健保也不需要多出一毛錢,所增加的市場,完全是內需,同時也可增加GDP。

所以我們呼籲,未來國家領導人要認真思考大幅投資健康,並放開管制,來滿足民眾需求,同時把醫療服務當成未來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