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0924彭媁琳/台北報導

消費電子本土化 印度推進口替代

image
印度政府將於11月1日起,針對筆電、平板等相關產品,實施進口替代政策。圖/美聯社

 印度政府將於11月1日起,針對筆電、平板等相關產品,實施進口替代政策,以「胡蘿蔔加大棒」方式,要求相關產品進口必須先申請許可,而在印度當地設廠製造者,則可以獲得成品出廠價5%的現金返還。

 印度政府對筆電、平板、相關產品實施進口替代政策的底氣,來自於2014年推動「Make in India」印度製造政策,要求手機產品在印度當地生產。政策實施短短8年內,就讓印度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手機生產國,僅次於中國大陸,手機累計出貨量達20億台。

 不僅蘋果、三星的供應鏈,紛紛前進設廠,中國大陸品牌商,如小米、OPPO、Vivo等,也陸續進軍印度。印度原本每年要從中國大陸進口1.8億台手機,現在則降低到不到400萬台。但印度市場仍以中低階手機為主,而且製造良率不佳問題引起詬病。為培養本土筆電、平板、伺服器相關產業鏈,印度總理莫迪在今年5月推21億美元財政激勵計劃,只要在當地生產的企業,就可獲得產品出廠價5%現金返還。

 同時,印度也將在11月起實施進口限制措施,筆電、平板、個人電腦、伺服器等產品,進口商必須先申請許可,經過審核後才能進口。包括戴爾、惠普、富士康等32家電腦產品生產商,已經向印度政府申請在當地設廠製造。

 和碩也早已配合蘋果要求,到印度設廠生產iPhone等產品。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認為,過去在中國大陸要花3年克服的問題,在印度可能要花5年,和碩已在印度努力3年了,愈來愈接近克服困難的轉折點。童子賢指出,要把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產能,外移3成到印度,就要為這3成建立供應鏈、設備維修、工程支援,這是初期最困難的,等到把生態系統帶動起來,成功跨越轉折點,後面就可以跟滾雪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