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0725戴瑞瑤/台北報導

保障失智症患者 金融業動起來

image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 圖/陳筠靜提供

 「不是有失智症就沒有能力。」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症患者每人的狀況不同,部分失智症患者其實還有生活上自理與自覺的能力,還是需要參與金融服務的時候,或是提前為自己安排財務規劃,希望金融機構能多給予友善的協助與引導,而不是直接拒絕辦理。

 陳筠靜表示,目前台灣約有32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有七成是輕度,仍可在生活上自理或自覺,也可為自己安排、使用財務規劃。但失智症患者在金融機構辦理業務時,常見三大困難。第一,友善方面,包含操作機台、記憶密碼、填寫資料等,有時會產生困難;第二,軟體方面,可能需要單獨進行業務的空間,理解力上需要第一線人員更多的說明、引導與支援;第三,可能會因失智者身份,被拒絕辦理業務。

 陳筠靜指出,因為失智症患者的狀況通常是浮動的,過程中需要支援,金管會近年在這部分做出很多努力,像是開戶會開發易讀的版本,銀行公會也有推出如何因應失智者的操作參考。也不是只針對失智者,像是針對年紀較長的長輩,在高風險投資上也有設定年齡限制,但不是完全剝奪權利。

 但陳筠靜認為,金融機構仍需要較多實務課程與訓練,政府規定的是原則性的政策,但各金融機構要融入為自己適用的版本,像是臨櫃、保險、理財等不同部門,會應對到不同狀況,持續教育訓練是有必要的,要變成金融業者自己業務內的版本、實務操練,並對失智症有進一步認識,對於友善的金融服務才能搭配起來。

 舉例來說,政府有一張表,提供給金融機構,面對失智症患者可以用幾個問題來做判斷,但其實第一線金融從業人員不應只是從回答表中的問題去判斷,而應該從實務上來觀察,像是填寫單子,客戶能不能寫出今天日期、客戶家裡地址、自己的簽名對不對等,判斷對現實感的狀況,從自己的業務上來去辨識。

 陳筠靜說,國內已開始重視失智者的金融友善服務,現在是很好的時機。

 台灣失智症協會近年也開始推動年長者或早期失智症患者,及早做好財務規劃。

 陳筠靜強調,像是信託、保險,儲蓄等,可以預先做安排規劃、立遺囑,在狀況還可以的時候,提前為未來人生做決定,包含醫療決定,未來要不要急救等,想要怎樣的照顧方式,要到機構還是請外傭等,現在也有許多安養信託,用利息就能支付手續費,不同於過去以往認為信託手續費高昂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