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0626張珈睿/台北報導

德儀斥27億美元 馬國擴產

最早2025年投產;拚至2030年能夠實現封裝、測試九成之自給

 類比晶片大廠德州儀器(TI)近期宣布,分別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和麻六甲興建半導體封測廠,預計投入27億美元,預計最早2025年能投入生產。

德儀表示,預計至2030年,能夠實現封裝、測試九成之自給,以確保供應穩定性。此外,德儀第二季開始也積極調整中國大陸晶片價格,試圖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TI封裝暨測試製造業務副總裁Yogannaidu Sivanchalam表示,擴大投資封裝測試為TI長期戰略,為強化自身製造能力,以支援日益增長的半導體需求,同時確保供應穩定。

 德儀現有的晶圓廠房包括位於德州達拉斯的DMOS6、RFAB1與RFAB2,以及位於猶他州的LFAB。並在年初宣布計畫在德州Sherman建造四座新的12吋(300mm)晶圓廠,首座將於2025年投產。

 德州儀器除了在美國本土不斷擴廠之外,也計畫在日本福島會津廠擴大氮化鎵(GaN)的產能,強化資料中心電源供應器(PSU)相關產品。

 積極擴廠、擴大產能,也造成終端產品市場開始殺量取價,尤其在中國大陸競爭更為激烈,今年5月TI全面下調中國大陸的晶片價格,試圖在行業復甦前的黑暗時刻,搶占更多市場份額。但也不乏因為TI疲軟的業績及終端庫存仍高之市場傳言,因為由TI所帶頭發動價格戰之舉動相當罕見。

 回顧TI第一季度財報,合併營收持續年減10.72%,已連續兩個季度營收及淨利皆持續年減。其中,類比晶片業務年減14%最為嚴重。第一季之存貨金額,更由2022年底的27.57億美元,增長至33億美元,庫存周轉天數為179天,較去年同期增加45天。更加坐實TI主動降價的動作,不僅是為搶占市場分額,更為了主動去庫存。

 不過在需求仍疲弱之際,又持續建造廠房、供給持續開出,各大巨頭大肆投資建廠的後果,晶圓廠未來恐將供給過剩。這也進一步反映半導體的戰略重要性不言可喻,各國政府激勵措施、補助不手軟,致力於加強供應鏈韌性,這也是為了因應未來可能更嚴重的半導體貿易壁壘。惟從產業面來看,半導體前景隨著各種應用蓬勃發展,擴大投資對於各種新興應用之推動也是為未來需求提前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