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0526陳茵茵

孫智麗 永續農糧生產 創農渣新價值

image
台經社社長孫智麗 圖/顏謙隆

農業生產活動在因應氣候變遷下達成淨零排放與糧食安全目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把其中一些碳固定在土壤中,進而減少碳排放。

 因此,實施健康的作物管理措施成為達成減碳目標的關鍵,農業界正努力發展可持續的農糧生產模式。透過適當的土壤管理、水資源利用、肥料和農藥使用控制,農業還是可以降低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此外,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非常多,例如稻桿、稻殼、果樹枝條、廢菇包、禽畜糞等。據統計民國110年我國產生將近507萬公噸的農產廢棄物,儘管國內循環農業資源再利用量於109年已成長至12.5萬公噸,但是比例僅占不到農廢的2.5%,顯示還有很大的廢料資源化再利用空間。在農業廢棄物或渣料中尋找商機,讓廢料變成原料、甚至肥料與飼料,利用技術轉換為高附加價值商品。在以生物質(Biomass)為主的經濟發展體系,農糧食品領域就占6成5,當我們能完善地處理農業廢剩物,可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提升附加價值等正向影響。期望農工合作在地創造農廢新價值,從農業渣料裡煉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