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宏最近不管在內政或外交上,都展現強大的「自主性」,也引起海內外強烈的反應。在內政上,他執意推動退休金改革,面對迄未止歇的罷工抗爭,仍堅持完成幾位前任總統無法克盡的目標。在外交上,他於4月6日到8日前往中國進行國是訪問,獲得裡子與面子兼具的成果,不過他一番「歐洲別捲入台海問題」的論述,則在歐美盟友間掀起論戰。有人讚他擇善固執,有人批他膽大妄為,無論褒貶,馬克宏的改革作為,對於法國國家走向和歷史定位,都有重要的意義。
就一年的短期而言,退休金改革方向正確,但無法立竿見影。從在野政黨在國民議會的倒閣杯葛,以及最近幾個月、十多輪的全國罷工,足以彰顯反對將退休年齡從62歲延後到64歲退休金法案,有三分之二的法國民眾反對,從而在政治上造成的沈重壓力。但馬克宏仍動用憲法條文賦予總統的特殊權力,在3月中繞過國會表決,強行通過這項改革計畫,並挺過國會針對他發動的不信任投票。
就四年的中長期而言,歷史定位,破釜沈舟,在此一舉。他就任以來,從黃背心運動、新冠疫情,到去年俄烏戰爭引爆的能源通膨,法國經濟與社會情勢益趨嚴峻,而在今時今日推動退休金法案的通過,不僅凸顯馬克宏強烈的個人意志,而意在言外的則是,做為本世紀迄今唯一連任成功的總統,希望透過制度的改變,著眼於化解未來十年或更長久的財政困局,尋求更合理的資源配置,以追求其在歷史上的定位。
法國退休金制度幾經變革,1945年二次戰後65歲領取全額退休金的規定,在1981年被社會黨的密特朗總統降低到60歲。歷經1990和2000年代,歷任法國總統,不分政黨的意識型態,每每為了調整退休金制度,都付出沈重的政治代價。從右派聯盟的席哈克(1995年到2007年)開始,和同屬右派、現為共和黨的薩科奇(2007年到2012年),再到社會黨的歐蘭德(2012年到2017年),為了要將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到62歲,甚至今年再從62歲提高到64歲,歷次改革都經歷了艱巨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折衝。
目前6,600萬人口的法國,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2020年是20.7%,低於同年德國的22%與義大利的23.5%。問題在於,目前歐盟前四大經濟體─德國和義大利的法定退休年齡都是67歲,西班牙也要在2027年,從目前的66歲提高到67歲;法國從62歲提高到64歲,其實尚未看齊歐盟的主流國家。尤其重要的是,因為良好的社會福利和退休制度,法國民眾的平均餘命已比1980年代增長10歲;2000年是2.1個勞工養一位老人,20年後的2020年,則是1.7個勞工養一位老人,由此可見,退休金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除了退休金改革導致的街頭風暴,短期內難以平息,在另一方面,降低通膨已經不容易,馬克宏政府又必須解決暖冬開春之後的缺水問題。法國無法自外於歐洲大陸的氣候變遷效應。今年歐洲的暖冬,固然可以化解供應暖氣和能源通膨的壓力,卻形成新的缺水危機。依據歐盟所屬氣象機構的數據則顯示,2022年的夏季是有正式紀錄以來,第二酷熱年份,而今年剛結束的冬季,則是第二溫暖的冬天。也因此,法國和義大利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和西班牙的庇里牛斯山,都因為乾燥的冬天和史上新低的降雨量,融化的積雪低於歷史同期的水準,土壤濕度的降低和河川流量的減少,都不利於民生和農業灌溉的用水。
儘管馬克宏在出訪北京之前,就已訪視法國、也是西歐最大的淡水水庫,並在3月底宣布新的節水措施。但缺水問題能否解決,除了盡人事,還要看老天幫不幫忙。
在新冠疫情近尾聲,俄烏戰爭持續中,此刻並不是一個推動退休金改革的好時機。然而,「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在全球少子化和老齡化的大勢下,提高領取全額退休金的年齡門檻,是各國領導人難以迴避的政治挑戰。面對全國大罷工對經濟造成重創,如何讓人民回到工作崗位,重新啟動經濟,將是馬克宏走完改革最後一哩路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