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0403陳碧芬/台北報導

藍碳新商機 公股行庫搶攻

碳匯高於綠碳近5倍

 2050年淨零碳排是國際趨勢,也是國際金融業領先進行的業務方向,研究發現,企業投融資的碳排99%回流到金融機構,即金融業投入淨零減碳最為積極,卻面臨推動綠碳、低碳的速度根本來不及,必須加快以台灣最強項的藍碳著手。

 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院長董瑞斌指出,近兩年來國際間出現藍碳交易重大案例,美國蘋果公司、台灣華邦電子都是交易方,因此吸引金融機構正視此項趨勢。中山國金學院邀集公股行庫、民營銀行認識「藍碳」商機,透過系列教育課程加快國內銀行業的學習,今年亦在澎湖設立海澡藍碳收集場,未來目標是為銀行業的碳交易籌碼。

 藍碳意指「儲存於海洋生態系統的有機碳」,董瑞斌說明,台灣年淨碳排2億5,000萬噸,透過種樹等森林生態系綠碳方式排碳,「需要六個種滿樹的台灣島面積」,因此中山大學、成功大學等大學院校一直投入先進技術,想從藍碳中找答案,台灣的藍碳碳匯一直高於綠碳近5倍量。

 台北大學教授李堅明認為,全球碳權交易平台CIX首度取得世界上最大藍碳項目自願性碳權,發現該案儲存超過地熱帶森林5倍的碳含量,至今不到半年時間,藍碳成為全世界碳匯來源焦點。

 渣打銀行亞洲可持續金融部主管黃翠芝強調,估計整體永續金融市場總量超過5.4兆美元,渣打集團發行的可持續債務工具中,最受歡迎包括綠色債券、永續連結融資SL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