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0327

從德意志銀行的危機看全球金融安危

 連串的金融機構崩塌,從美國加州的矽谷銀行、瑞士的瑞士信貸銀行、一路向上燒到德國金融業龍頭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德銀信用違約交換合約(Credit default swap, CDS)飆漲,導致債券價格大跌、股價閃崩。上周五德銀年息7.5%的一級資本債券價格跌至74.716美分(票面價值1美元),換算年息22.87%,在短短兩周之內翻倍;德銀股價上周五一度暴跌14%,拖累整個歐洲的銀行股,進入合併協議的瑞銀和瑞信周五股價分別慘跌6.3%和6.7%,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 AG)、丹麥最大的銀行Sydbank A/S同步跌超過 8%,整個歐洲銀行股指數跌4.6%、英國銀行股指數跌4%,金融市場陷入2008年以來最嚴重的恐慌情緒。

 今年與2008年金融海嘯不同之處是,2008年以美國次貸危機為颱風眼,華爾街的龍頭銀行如貝爾史登、雷曼兄弟崩塌,將全世界捲入一場龍捲風的風暴;今年則是從體質孱弱、或是多年來醜聞纏身的周邊金融機構陸續出現問題。

 金融體系周邊崩塌的現象,雖然不若08年金融海嘯那樣怵目驚心,卻有升高成為全球風暴的態勢。韓國金融機構早在去年年中就出現流動性問題,迫使韓國央行率先所有亞洲國家祭出緊急紓困方案,至今還未敢退出;台灣在去年第四季爆發壽險公司淨值風暴、仰賴金管會同意更改會計準則才勉強過關,本報報導台灣14家壽險公司去年財報虧損1兆1,111億元、帳上還高掛4.43兆元的未實現評價損失。

 債台高築的中南美洲國家,也已經跌入2008年以來最嚴重的信用緊縮深淵,國際信評機構標普全球警告,南美洲最強大、相對穩健的經濟體巴西出現債務違約率快速上升的警訊,當地企業舉債大多採行浮動利率,由於巴西中央銀行將指標基準利率(Selic)劇烈調升至13.75%,導致企業償還債務時的平均利率,自2021年的6.1%升高到去年的7.9%。此外,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橫跨歐亞的土耳其、非洲的南非、肯亞同步陷入政府與企業的周轉危機,而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則在升息之前早已爆發國家債務違約風暴。

 這次美國也是從中小型銀行倒閉開始,Silvergate、Signature兩家銀行都是受到加密貨幣泡沫破滅而倒閉,矽谷銀行則是破壞式創新產業的風險性融資爆發擠兌所致,目前站在中小型銀行倒閉最前緣的是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美國聯準會與銀行監理機構打開緊急融資與金融救助的大門,設法守住股價從120美元暴跌至12美元的第一共和銀行,避免觸發中小型銀行連鎖倒閉的骨牌效應。

 但是美國中小型銀行的擠兌風潮尚未平息,根據美國聯準會到3月24日的統計顯示,過去一周美國中小型銀行存款流失高1,200億美元,延續多周的資金外逃現象尚未止血。美國金融監管機構承諾對遭到接管的矽谷銀行存戶提供全額保障,暫時安撫了中小型銀行存戶的信心,但是矽谷銀行只是個案,財政部長葉倫堅持不放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保證上限,美國監管機構因此維持了銀行體系的市場競爭機制,卻也必須付出中小型銀行存款擠兌風潮延長、甚至爆表的風險。

 如同瑞士信貸在瑞士央行與金融監管機構主導下被迫併入UBS,被對沖基金放空襲擊的德意志銀行,命運生死線已經交給了德國政府。如同美國第一共和銀行站在中小型銀行連鎖倒閉骨牌的前緣,德意志銀行站在歐洲金融風暴的第一線。

 其實德意志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體質相當健全,一級資本比率(Tier 1 Capital Ratio)有15.7%,整體資本適足率(Total Capital Adequacy Ratio)18.4%,歐洲各國金融機構的資本結構都相當健全,整體歐洲銀行的資本適足率高達19.2%,其中北歐各國更全數在20%以上。只要德國與歐洲政府聯手展現捍衛金融穩定的決心,必然可以擊退對沖基金的攻擊。

 美國與歐洲金融機構擠兌的恐慌情緒仍然高燒不退,這一方面需要聯準會減緩強勢升息的腳步,避免火上澆油,另一方面則仰賴各國政府展現強勢捍衛金融安定的具體作法。

 對台灣來說,壽險公司面臨淨值驟減、每月現金流赤字的緊縮壓力,不可能在短期內緩解,需要業者與金融監管機構緊密聯繫;銀行體系平均一級資本11.85%、資本適足率14.01%(央行至2022年第三季的統計)也有提升的空間,在現金增資強化體質與避免增資造成股價重挫之間的微妙鋼索,也需要銀行與監理機構施展庖丁解牛的手腕。另外更重要的是業者與政府都應該升高對國際金融威脅的警覺,築高金融防火牆,顧好台灣自己的中小型金融機構,避免遭到這波金融擠兌風潮的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