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0322譚淑珍

有核不可? 當科學VS.信仰

台灣電力是否充足?這是可以精算的科學與數學問題,然而,在台灣卻成了辯論題。科學、數學是有基本的定義與程式,辯論是不管是什麼,總是會有持相反立場的聲音。

 電力充足與否,本是科學、數學題,卻成了辯論題,連中央大學教授梁啟源都嘆:難以理解。

 梁啟源日前在三三會演講最後,有感而發的提到,當年陳水扁主政時,為了「核四是否應續建?」,由經濟部出面邀集產官學界開會討論。開會前,時任經濟部長林信義表明,會議討論內容將如實陳報。

 然而,經過從早到晚十數小時的討論,當進入結論時,梁啟源說,林信義卻告訴與會者:「核能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環境問題,而是信仰問題,信仰問題,沒有對錯。」就這麼用「信仰」來決定廢核了。

 即使事隔多年,核能在台灣依然爭論不休,梁啟源以一個經濟學者的角度,對一個攸關國家未來發展的政策,當政者可以完全不考慮成本、後果,「就這樣用信仰做決策,很難理解。」

 就算信仰問題,沒有對錯,梁啟源時至今日還是想要問:難道也都不考慮成本嗎?

 梁啟源以一個經濟學者的角度,對一個能源政策沒有考慮到減核與廢核的成本,很難理解。事實上,不少企業人士,對電力是否充足,這道數學題,政府是用「拍胸脯」來保證,也是很難理解,對核能這門科學題,政府還是用「拍胸脯」要企業放心,更是難以理解。

 其實,雖說是難以理解,但內心深處也不是真的不明白。多年前在首爾與一位韓國經濟學者談到能源、氣候變遷等議題,當時,韓國也有擁核、反核的激烈對抗,他當時的結論多少可以反映當前台灣的現象:能源、氣候變遷的問題都是可透過科學的精密計算而執行,但是,科學無法演算政治的算計、複雜的人性,還有因政治、人性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