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0316

核電即將全面退場 政府真的準備好了?

核二2號機於本月14日完成40年執照限期的運轉後,依法降載停機,這是我國六部商轉的核電機組中,第四部邁入除役的機組,也是截至目前為止,唯一運轉至執照到期的機組。此前包括核一的兩部機以及核二1號機,都是因為用過燃料池滿載而提前停轉。核二2號機每年供應無碳電力約80億度,占全國年發電量的3%,此機組停轉後對於未來的電力供給與電價有何影響?值得深入解析。

 首先,攸關電力供給的部分,供電總量與穩定性立即受到衝擊勢將無可避免。核二2號機的裝置容量達100萬瓩,居全台現有發電機組之冠,由於燃料週期長達18個月,容量因數(年運轉時數比率)可達92%,明顯優於燃煤與燃氣機組。一般而言,愈是天然資源匱乏的國家,愈在意各式非再生能源的安全存量多寡,因其攸關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於是,燃料能量密度最高的核電以及燃料儲存相對容易且便宜的煤電多被當作基載使用,提供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穩定電力。氣電雖可充當基載,但天然氣輸送與儲存不易,若非自產,通常不會將其列入基載選項,以避免升高能源供給失調的風險。

 再從供電裕度的角度來看,由於近年基載發電機組的增減失衡,缺電威脅實已近在眼前。自從裝置容量同為100萬瓩的核二1號機於2021年6月底除役後,全台僅於同年7月新增裝置容量51萬瓩的民營嘉惠電廠2期;2022年底另有大林電廠5號機及大潭電廠7號機停止運轉,裝置容量再減110萬瓩,連同14日除役的核二2號機,眼下的供電缺口其實近260萬瓩。除了嘉惠2期,近兩年期間並無任何新機組商轉,而裝置容量達112萬瓩的大潭8號機原訂去年6月商轉,但因工程延宕,商轉時間被迫展延至今年夏天,連帶使得去年機組除役後遺下的缺口,必須等到今年才有機會填補。

 令人意外的是,經濟部長王美花13日下午在核二停機調度記者會中,不但隻字未提前兩年三部機組除役後留下了待補的供電缺口,到底是沒想到還是故意忘記!部長還逕將延遲至今夏才可能上線的大潭8號機,視為足以取代核二2號機的機組,並再度重申不會缺電。真相是,即使大潭8號機搭配裝置容量18萬瓩的通霄電廠小型機組,總裝置容量不過130萬瓩,供電缺口則是這個數字的兩倍,怎麼可能不缺電?

 雖然王美花同時提到,適當的水力發電調度,有助於穩定夜間的尖峰供電。然而,慣常水電日間存水夜間放水的調度方式其實並無新意,因為台電早幾年便已開始施行,舊作為究竟要如何解決新難題?

 已可預期的是,今年一整年都會是維持供電穩定相當棘手的時期,尤其是大潭8號機商轉前,天候若已大幅回暖且用電量竄升,挑戰將最為嚴峻。接著便是大潭9號機今年底商轉前這段時間,這一波挑戰必須同時面對空污季開始後的煤電機組降載運轉,以及機組排修啟動,穩定供電的難度同樣不小。

 除了電力供給,電價是否也會受到核二2號機停轉的影響?答案是肯定的。隨著核一、二廠機組陸續除役,乾貯設施無法運作及興建,爐心燃料無法退出,導致安全維護費用增加,核電的成本從過往的每度不到1元,上升到今年1月的每度1.4元。若以台電最新的平均售電價格每度2.7元計算,核電每度盈餘超過1元。

 另一方面,依據政府現行的能源政策,除役的核電將由再生能源電力取代,而台電的再生能源購電成本每度高達5.4元,核二2號機年發電量為80億度,除役後將使台電的購電費用每年必須多付320億元,怎麼可能不對電價造成影響?

 核二兩部機組在40年服役期間總共發出5,500億度電,穩定便宜的電力供給對台灣過往的經濟發展功不可沒,也讓我國電價可以多年維持在全球前三低。此時,令人憂心的是,隨著核電全面退場的時限不斷逼近,我國真的準備好了嗎?面對再生能源的進展遲緩,我們正被迫使用更多的火電並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而淨零碳排已成國際趨勢,伴隨而來的碳費與碳稅衝擊幾成定局。更重要的是,燃氣電力躍升為供電主力後,必然削弱我國的能源安全。

至此,躁進廢核已顯得特別可議。試想,如果非核意志向來堅定的德國與比利時,在面臨嚴重能源危機時,都能務實延役核電機組,而我國卻連燃氣機組倚重的天然氣接收站都有興建受阻的難題待解,到底有何非在2025年廢核的理由?說到底,以民為先,非核政策懸崖勒馬才是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