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1130林常青■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實質總薪資下跌的十字路口

11月主計總處所公布的9月工業與服務業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相關,結果出現了異於近兩年的現象:受雇員工總薪資雖然上升0.82%,但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總薪資則年減達1.89%,除1與2月份的年節調整外,這是自疫情以來單月跌幅最深的一次。此外,原先深受疫情影響的服務業總薪資年增2.43%,實質總薪資年減0.32%,有逐步回復的趨勢;但工業的總薪資一反常態地年減1.27%,實質總薪資更年減達3.93%。實質薪資的變動反映著勞工購買力的變化,但前述的變化亦顯示工業與服務業的衰榮正處於反轉交替之秋。

 實質薪資的倒退,主因為物價膨脹高於薪資成長的速度。除了物價膨脹自6月份的 3.59% 稍降至9月份的2.76%外,近期工業部門成長力道減弱也反映在9月份的出口額(年減5.3%)、外銷訂單(年減3.1%)與實施無薪假的人數。雖然,出口額在10月已稍回復(年減0.5%),但外銷訂單仍年減6.1%,且10月底到11月中實施無薪假的人數仍有上升的趨勢,其中又以金屬機電與資訊電子工業為最。反觀服務業,今年雖受股市委靡與升息影響,產險更深陷防疫保單的巨額賠款,而限制了金融保險業的薪資。但疫情逐漸緩和所帶來的旅遊與購物商機,加上週年慶與九合一選舉的熱絡,仍可預見年底服務業整體薪資力抗物價膨脹而微幅上調。

 處於後疫情時代下工業與服務業景氣走勢反轉的十字路口,吾人應靜觀其變或採取行動? 雖然美國10月份的物價年增率看似趨緩,聯準會官員也釋放更多以較低速度升息以避免經濟衰退的鴿派聲音,然而離年增率2%仍有相當距離。加上美中競合下的生產鏈重組、烏俄戰爭的持續、與極端氣候的惡化,臺灣物價膨脹似乎仍可能面臨一段較長時間的調整。也因此,工業與服務業兩大行業近期仍應從產業發展上圖謀積極的因應。

 就服務業而言,應把握解封良機展現品質、提高業績。疫情過後,在各國政府逐漸耗盡貨幣與財政政策下,企業與店家所展現的熱情與創意、及疫情期間所醞釀的精緻與創新,更需用來因應從九合一選後的熱絡與年底解封下到明年春節的傳統旺季。特別在口罩配戴規定與國際旅客上限將逐步放寬,但國內遊客仍因票價與機位限制而無法像疫情前大量出國下,可以想見國內外旅客同時在臺灣所創造的內需。

 與旅遊業者的異業結合與共同行銷,更是其他服務業看準的成長契機,也將帶來服務業的暢旺與突破。我們更期待的是服務業者,經過疫情的淬鍊、沉澱與提昇,以及此期間國內顧客的支持與建議,帶來一波精緻又結合在地創新的服務,除了能提高國內顧客再訪、再消費的意願,也讓國際旅客有耳目一新的體驗,同時也因高品質服務所創造的業績,提升員工薪資。

 就工業而言,則應藉此機會保健根基、韜光養晦。特別是臺灣製造業以出口為主,短期的發展仍取決於國際情勢。雖然近期的回檔可視為疫情期間高需求後的調整,但國際主要經濟體已紛紛調降明年的經濟預測,短期內將受國際需求不振的衝擊,成長也不若疫情期間的穩健。美中競合下國際分工,也將逐步應對。

但電子業中上游產業因5G、人工智慧、車用晶片與高效能運算的需求,仍處於溫熱的狀態。特別是臺灣半導體高階與特殊製程的長期工藝累積,其生產技術與成本的優勢,在短中期仍於國際供應鏈下獨佔鰲頭。除了延續並擴大這些產業製程的技術、工藝、群聚、人才培育等領先優勢之相關政策,也應繼續秉持臺灣產業與人才的優勢,推動其他如綠能、自駕車與生技等新興產業,以創造下一世代產業鏈上的關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