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1126

歐盟的危機:各行其是的三頭馬車

 在感恩節(11月24日)過後,歐盟面對今年內外交迫的安全危機、能源危機、經濟危機,陷入多頭馬車,各行其是的困境。歐盟要如何解決危機,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值得探討。

 首先是德國總理蕭茲的特立獨行,十幾個小時的旋風式出訪中國大陸,顯示出來的意義是,尋求在俄烏戰爭泥淖,以及能源價格大漲重創疫後經濟復甦的新出路。但是,有鑒於蕭茲總理是目前三黨聯合政府的弱勢閣揆,要重返前總理梅克爾16年訪問中國大陸12次的經濟發展主軸,在俄烏戰爭尚未結束,歐洲經濟陷入衰退的一年半載之內,都難以樂觀看待。

 其次是法國總統馬克宏今年5月連任後,於擔任歐洲理事會的輪值主席6月底屆任之前,提出所謂的「歐洲政治共同體」(European Political Community),顯示的意義只是,法國沒有改變過的獨立自主之外交思維,以及向來主張歐洲應該排除美國的介入與影響,走自己的路。

 該共同體希望讓歐盟27國以外,17個申請加入、或是具有候選國身份的其他歐洲國家,能夠有機會在加入歐盟之前,就得以參與討論,讓歐盟的決策制定可以更加周延。從歐元區19國,歐盟27國,北約30國,乃至於其所倡議的共同體44國,集思廣益的功能,固然有助於長期的整合或更進一步的融合,但是基於國家利益的各自表述,卻是不可承受之重。而且,只要「共識決」的集體決策機制,不能進行改善或全面變革,政治共同體就只是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最後則是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政治與軍事上,「唯美國馬首是瞻」,使其在歐盟內受到很大的挑戰和質疑。做為歐盟當局的領導人,馮德萊恩配合美國在俄烏戰爭之後,強力貫徹執行對俄羅斯的各種制裁措施,本來或許無可厚非。但因出身於德國國防部長、勞工與社會事務部部長、家庭-老年-婦女與青年部部長,因而備受來自德國人民的指責聲浪。

 歐盟當局面對的政經軍事形勢:一方面,「歐盟-北約-美國」不等邊的大三角關係,目前明顯的大於「歐盟-德國-法國」不等邊的小三角關係;另一方面,隨著因為安全危機,所引發愈來愈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經濟危機,凸顯出歐盟當局的無力感,不但不能掌控如何結束戰爭危機的政治議程,也無法解決貧富不均成員國家之間,所面臨各有不同的經濟衰退困境。

 除了內憂的不利處境,歐盟還有外患的突發狀況。無論是北約國家波蘭,受到發射自烏克蘭的飛彈攻擊,或是另一個北約國家,土耳其將針對庫德族分離主義的恐攻,出兵回擊敘利亞境內的庫德族,直接或間接都和目前陷入戰爭泥淖的俄羅斯有關。而遠在中東的卡達,與中國大陸簽署27年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合約,更是讓過去幾個月,曾經出訪波斯灣國家的美國總統拜登(希望石油減產)、德國總理蕭茲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希望爭取應急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感到情何以堪。

 2019年12月底陸續就任、任期五年的歐盟執政團隊,先是遭遇2020年迄今的新冠疫情之襲擊,今年2月的俄烏戰爭,對於疫情過後的景氣復甦,形成猶如完美風暴般的沈重打擊。

 在未來半年的短期之內,如果無法主動或被動的結束俄烏戰爭,渡過今年冬天,撐到明年新春的到臨,則歐盟成員國家「隨人顧性命」,各顯神通的結果,帶來的勢必是各自為政,以及更加弱勢、而且得不到尊重的歐盟當局。

 展望2024月12月31日的中期(歐盟執政團隊任期將陸續屆滿),歐盟既要面對各國政府的改組或是大選的結果,也要面對歐盟權力版圖的可能變動。德國政府並不穩定的三黨聯合政府,能不能一直走下去,共同處理好各種迎面而來的危機;任期可以到2027年5月、但國內有重大社會經濟壓力的法國馬克宏總統,都是中期的重大變數。特別是德國聯合政府對於要不要仍然在今年底完全廢核,已經在聯合政府內部產生齟齬,其與核能大國的法國,對於「核電是不是綠電/乾淨能源」的爭議,都將影響歐盟能否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而且,在過渡時期還要依賴價格昂貴的液化天然氣,無論是分階段、或盡速停用俄羅斯的管線石油和天然氣,兼顧各國重新配置能源占比,所需要的時間與投入的經費,都將是艱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