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商wpd(達德能源)為一家陸域風電及太陽光電開發與營運商,總部位於德國布萊梅,是德國及台灣最大的民營再生能源開發商。在全球,wpd已設置近2,550座風力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超過5,740MW。而在台灣,wpd已在地耕耘20餘年,營運超過400MW的陸域風電及近17MWp的太陽光電。
達德能源不僅規劃、開發、興建,同時也營運風場,北自新北市的林口,南至雲林縣的台西,至今共設置且維運185座風力發電機組,今年也持續在雲林及彰化興建13座風力發電機組,希望能盡早進入商轉營運,估計相當於提供約26,790戶的家庭民生用電。
除了陸域風電,wpd也積極發展太陽能電廠業務,除現有的65座太陽光電廠之外,也即將在新北、嘉義、台南、屏東四個點增設共3MWp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其中不僅有和現代化畜牧場及新建養雞場等場域合作,也有結合屋頂停車場功能或利用安養中心閒置的屋頂來設置發電裝置的運作方式,未來將持續規劃推動大型的地面型、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型等太陽光電計畫。
達德能源認為,台灣目前政策推動上除了離岸風電及太陽光電之外,若陸域風電以點狀開發的特性,在土地規劃及應用上更有彈性,其實相對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與包容性。台灣現有的陸域風機多位於西南部沿海地區農漁業用地周圍。
陸域風機每支實際佔地面積小,且成本較離岸低,不論是進行農業耕種或是漁業水產養殖,土地仍可以在興建風機後保持相當高的使用率。加上近期風機不斷改良,同樣的土地面積所能供應的發電量因風機技術進步而有所提升;容易影響居民的噪音問題也因技術升級加上須符合嚴格的規範,逐步獲得改善。面對2050淨零碳排目標,更應該以多元方式進行,以保證能源轉型過程的穩定性。
落實環境調查
在規劃開發風力發電的同時,達德也在環境與生態上下了許多功夫。從風機施工前至營運過程中,有各式的議題及疑慮需要開發商主動投入評估,確保風機在建設、營運期間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及住戶的居住品質影響程度降至最低。
在關注度高的鳥類及蝙蝠議題上,施工前其實就會進行風機及鄰近地區的生態背景調查,深入瞭解周遭鳥類及蝙蝠的種類數量、保育鳥種出現位置,也會記錄鳥類飛行高度及方向等,來評估風機設置對鳥類及蝙蝠停棲、覓食的影響;而在風機營運期間,除了執行鳥類及蝙蝠的監測,同時也會巡視風機下方是否有出現疑似撞擊風機致死的屍體。例如在台中大安區大甲區環評案中,自98年5月起共進行了88個月份的風機營運期間鳥類監測及屍體巡檢,在這長達五年的時間中,僅發現23個鳥類屍體,與一般鳥類撞擊建築物或車輛致死的機率相比低很多,且在沿海風機的周邊灘地也能時常觀察到水鳥群聚的蹤跡。
而針對住戶關心的低頻噪音(20Hz~200Hz),在規劃風機時就會進行住戶背景噪音測量,並透過專業的風場軟體來模擬評估風機運轉時的整體音量,確定符合「噪音管制標準」後,才能確定成案。在風機運轉後,也會再次測量噪音值以檢核模擬的正確性,並再一次確保符合「噪音管制標準」,來降低住戶的疑慮。
以教育為己任
近年ESG話題熱度升溫,許多大型企業也紛紛投入永續的行列,自投入綠能產業以來,wpd即長期關注環境與社會相關議題、經營在地關係。近幾年更是收穫許多實績,在環境、社會、治理永續的議題與行動上開花結果。除了以實際行動支持環境保護,達德也以推廣環境教育、風能教育為己任。在台中大安,wpd擁有台灣唯一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風能環境教育中心。光是去年2021年,就已完成超過4,300人次的風能推廣教育工作,不僅有專業環境教育講師前去交流學習,也有許多學生以及鄉親們預約組團參訪。經由中心專業講師與志工講解,認識周遭潮間帶生態,也透過實際參觀風機內部,增加對風機的認知,建立對陸域風機正確觀念。
從與台中環教中心鄰近的機構合作開始,達德將永續及環境教育的漣漪擴大,如附近的海墘國小就是台中第一所的「綠能種子學校」,專業講師帶領孩子們實地走訪大安環教中心周遭的風力發電機,也協助教材研發,在孩子心中落實永續能源的理念。由台中繼續往北走,則有今年初剛認養的苗栗龍鳳白海豚驛站,以及桃園的草漯沙丘地質公園等環教合作場域。達德將點與點串聯,期盼形成一個帶狀的永續生態園區,讓一般民眾及專業講師參訪,提供近距離認識風力發電、了解再生能源與生態保育的機會,與民眾共同關切氣候變遷及減碳議題,實踐環境永續的理念。
建立地方連結
在風機的建設與營運過程中,最實際與風機日常接觸的,其實是在地的民眾及社區居民,因此達德積極與在地鄰里合作,建立與地方人文、教育、社區創生的長期連結。
以雲林為例,達德能源不僅僅作為風場開發商,更是抱持著照顧鄰里的初衷,透過風機巡守員制度提供在地居民例如低收入民眾就業機會,協助其改善生活品質。達德今年更透過認購在地文旦共2,100多斤,協助在地農民解決產銷難題,並將文旦贈送給位於麥寮、台西、四湖及口湖等四個沿海鄉鎮的長青食堂,為在地長輩們加菜。基於取之地方、用之地方的想法,達德能源相當樂意在綠能與當地文化、教育推廣並重的互動中,落實在地鄉里的照顧,共創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