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1001

從英國脫歐後的經濟情境得到的啟示

 近年來英國經濟成長低迷,且通膨率飆升至10%以上,有發生停滯膨脹的疑慮。甚至有媒體指出,在這次俄烏戰爭危機中,英國恐怕會倒退回新興工業國家,英國經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以至於陷入如此的困境呢?

 英國在脫歐之前,是歐洲經濟表現前段班的優等生,經濟成長率高、通膨率低,民眾生活也過得愜意,但若干政治人物不想屈居德國、法國之後,排名歐盟老三,在追求國家主權的號召之下,鼓勵民眾脫歐。在順利脫歐之後,卻不幸旋即面臨俄烏戰事帶來的能源、通膨危機,以至於英國經濟陷入危機。1980年代中後期,英國經濟在歐洲充其量只是中等生,但在柴契爾夫人的節制工會,要求工會不得超過生產力的加薪,強力主導公營事業民營化,以及後來的加入歐盟。在內部結構轉型、外部有歐盟規模經濟利益的庇蔭下,英國一躍成為歐洲經濟強權,也造就了2000年代以來的經濟好光景。

但在脫歐後缺乏外籍移工,英國民眾被剝奪在歐盟自由移動的就業權利,又因免關稅取消的出口劣勢,以及服務業准入仍有不少爭議下,對其經濟成長的制約逐步顯現;加上俄烏戰爭陷入長期化,助長了糧價、油價的高漲,以及COVID-19斷鏈的衝擊下,也影響英國的勞動力、物流調度,致英國目前通膨接近10%,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下修至低於1%。雖然這不完全是脫歐的後遺症,但在加乘效果之下,也使英國經濟目前陷入低成長、高通膨的困境。根據英國的民調顯現,至少有六成的人後悔脫歐。同時也有八成的人認為,脫歐的好處低於原先的預期。

 台灣經濟沈潛了十多年,但就在過去短短兩、三年間,台灣經濟表現耀眼、台幣大幅升值,經濟成長居於亞洲前段班,股市漲幅也相當驚人。人均所得更在三年內成長了近7,000美元,也逐步趕上南韓。但這一切好不容易結下的果實,卻可能在兩岸危機再現、中共謀我日亟之下而毀之於一旦,尤其是美國裴洛西議長來台,台灣可能得付出龐大的代價。目前中國的軍事演習、軍機跨越海峽中線、產品可能遭受抵制等,似乎以切香腸的方式困擾著台灣。如果沒有從長計議、有效評估,對企業的衝擊、民眾信心的打擊將是不言可喻。

 此次中國軍事演習更勝於1995~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機。因為第三次台海危機,台灣出口大陸的比重只有25%左右,而且產品分散在塑膠、機械、資訊電子產品。同時,李前總統情報工作做得好,資訊對稱下,衝擊相對有限。但這次台海危機,台灣出口到香港、澳門及大陸占了台灣總出口的40%以上。電子資訊與半導體占台灣出口更高達55%,對大陸的依賴程度更高。尤有甚者,目前兩岸之間幾乎沒有溝通管道,互信基礎薄弱,擦槍走火的機率也隨之大為增加。

 雖然目前只有農漁產品、茶、加工產品(如烘焙、伴手禮等,以及更改MIT標籤)被限制進口,它們所帶來的成本,初步判斷在10億美元上下,但影響廠商超過2,000家,背後的員工更不在少數。如果軍事演習無期限、成為新常態,這麼一來,影響的就不只是廠商,還包括股市、外資、台灣本地的投資、觀光與整體經濟的表現,尤其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不少人認為,台灣對大陸出口85%左右都是中間零組件、原材料,這些都在大陸加工再轉出口至歐美。因此,台灣對大陸依賴,大陸也對台灣依賴,比較不容易受到大陸的抵制,影響的只有15%直接輸入大陸的消費品。不過,我們必須體認到,中國大陸在共產主義下,可以不考慮成本效益,如果對這85%的進口品課徵關稅,或限額進口、延緩報關,勢將嚴重衝擊台灣的出口與貿易順差。

 因此,痛定思痛,政府必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取消ECFA、課徵高關稅、封鎖台灣、武力犯台等),評估可能的衝擊,並加上地緣政治的思考,如美國晶片及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Chip 4聯盟等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及整體經濟的衝擊;並研擬可能的對策,包括中國之外的替代生產基地、市場、半導體大陸市場撤守的影響,以及封鎖時台幣貶值、資金外流、房市、股匯市等暴跌有相關的配套,才能因應突發的局勢。

 我們誠摯的希望政府可以籌組跨部會的應變小組,審慎地面對環境的變化,預先準備好多套劇本,謀定而後動,並精準估計成本、槓桿資源,為台灣爭取最佳的政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