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927

正確解讀當前總體經濟數據

 經濟部日前公布8月工業生產指數、批發零售等數據,幾乎所有報導都這麼說,工業生產指數創歷年單月新高,連31紅,而批發、零售及餐飲的營業額也是歷年同月最高。這些報導釋出台灣經濟熱絡,前景看好的感覺,但真是如此嗎?

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個故事,有家製鞋公司為了解非洲有沒有市場,派兩人前往考察,當他們風塵僕僕到了非洲,發現當地人都打赤腳,目睹此景,其中一人回報此地人們都不穿鞋子,沒有市場,另一人卻回報此地人們都沒有鞋子穿,商機無窮。

看到相同的事實,由於心境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說此地人們不穿鞋,或說此地人們沒鞋子穿,都是描述打赤腳的情況,前者較消極,後者有企圖心,用在行銷學,後者當然是典範,即使山窮水盡之際,也要找柳暗花明的機會。

若我們是從事行銷,自應學習後者,再消極的環境也要找出樂觀的契機,但在統計這件事上則不宜如此,政府官員應該客觀如實的敘述,不應拚命找好的角度去詮釋,這麼做會讓大家誤判情勢,為害匪淺。明明是浮雲蔽日,卻被解讀成雲散月明,聽信此言而投資、消費者,日後必埋怨政府統計失真,長此以往,統計公信力也將為之蕩然。

政府統計該秉持中立,不偏不倚得解讀,固不必挑壞的說,也不必盡挑好的講,而應依據指標的性質,加以陳述即可,政府千萬不能把指標當成宣傳工具,一味要求統計部門朝好的角度發布,也不要一遇數據變差,就把責任歸到統計部門。須知,統計部門的責任不是創造好的數字,而是估算出正確的數據,如同氣象預報一樣,颱風要來,氣象局自應如實預告,政府豈能把颱風來這件事怪罪到預報者的身上?此理甚明,對於近期統計發布,我們有以下三點看法:

第一、認清總體經濟數據遞增的本質:多數總體經濟數據,在時間裡具有遞增的長期趨勢,除非遇上金融海嘯、大蕭條,才會倒退,通常是遞增的數列,因此工業生指數、外銷訂單、GDP的重點不在於數字本身創新高,而在其成長率的變化,一般而言,指數、金額創新高只是本然,但如今卻變成發布的重點,這是畫錯重點,如此月月創新高,看似情勢大好,豈非誤導大家?

第二、連幾紅一詞創造過度樂觀的感覺:近年不論出口、訂單或工業生產指數,只要遇上正成長就是連幾紅,相關報導經常是連20紅、連30紅,好像景氣好的不得了,惟事實並非如此,以剛剛發布的工業生產指數,8月雖被稱為連31紅,但年增率僅3.68%,更有甚者,經季調後已較上月減0.64%,擴張力道已然下滑。此外占批發、零售及餐飲營收近七成的批發業,營收在8月雖是歷年同月新高,但營收年增率也降至0.6%,成長動能也明顯趨緩。面對俄烏戰爭陷入膠著,各國升息,全球景氣降溫,我們的出口、訂單、批發及工業生產已逐漸走疲,再用連30紅、20紅形容,而忽略成長率的變化,自非所宜。

第三、政府應尊重統計部門的中立性:政府施政希望有好成績,為人情之常,然而統計部門是調查機構,責任在於精進統計的編算,而非呼應執政者的期待,統計數據躍升至四小龍之冠,不必稱讚他,數據跌落四小龍之末,也無須責怪他。執政當局要記得,統計是面鏡子,而非化妝品,是用來觀察經濟發展的困境,而非用來美化施政成效,解讀每月指標應秉持統計中立性,居上位者不可以下指導棋,而讓統計部門心生畏懼。

以《萬曆十五年》一書享譽文壇的學者黃仁宇曾說:「明清兩代的困境在於數字管理,…傳統官僚主義的作風,真理總是由上至下,統計數字反映著上級的要求與願望。」此話道出政府統計長久以來的困境。我國第一部談及如何論述的著作《文心雕龍》也指出:「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資悅懌,過悅必偽。」意思是說,說話雖該讓人感到喜悅,然而若過份讓人喜悅,就是虛偽了。兩者皆點出統計紀律的重要。

不論古今,當統計被當成美化的工具,一切虛偽、墮落、腐敗必由是而生,無一例外,統計官員責任之重大,於此可知。隨著全球經濟走疲,未來幾個月解讀統計的壓力勢必升高,統計部門須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