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926陳碧芬/台北報導

超世代數位原生醫院 明年動工

以病患為中心,讓科技業順利進入醫療產業

 陽明交大合校眾多期程中,最突出的一項計畫是興建全國首座智慧醫院。由兩位交大校友出資捐款共25億元籌建,除了匯聚醫院、大學、研究中心、廠商多方資源擴大群聚效應,從零開始構想,把科技、數位融合前瞻醫療,邊籌建、邊研發,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說,它未來會是絕無僅有以病患為中心的「數位原生醫院」,成為科技產業進入醫療產業的火車頭。

推動「博愛BioICTR園區」

 新醫院興建計畫自2015年起籌設,興建許可已在2018年及2019年取得,除了已通過教育部和衛福部核准設立,基於醫療、教學、產學研發的合作需要,校方與負責籌建的竹銘基金會簽訂產學合作契約,推動「博愛BioICTR園區」,設置BioICTR醫院產學合作案,期許讓昔日電子發展的博愛校區基地,打造為兼具研究能力與臨床試驗能力的國家級研究中心。

 林奇宏在專訪時表示,新醫院預計今年底動工,因為被要求進行環評,新增多項行政作業,期程上延後到2023年5月之前動工。儘管如此,校方和產業界對於「數位原生醫院」構想的落實沒有停止,持續地透過產學合作進行先期作業。

 例如,與陽明校區鄰近的華碩電腦布局醫療領域逾十年,具備AI醫材、健康穿戴設備、醫療資訊平台、AIHPC超級電腦等完整智慧醫療量能,「華碩數位原生醫院夥伴精進計畫」受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重視,將研發系統導入醫院且穩定運作極具挑戰,卻攸關台灣醫院體系數位轉型,發展「以人為中心」的全幅照護服務。今年初陽明交大、華碩和關渡醫院共同合作研發,首次專為醫療體系打造採用雲原生技術開放平台。

 此外,林奇宏特別尊崇日本京都大學教授、2012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Prof. Shinya Yamanaka),陽明交大與其iPS細胞研究所CiRA(Center for iPS Cell Research Application)合作,台日在幹細胞製備上獲重大進展,今年京都大學CiRA基金會派遣研發人員進駐陽明交大,共同研發自動化幹細胞製備技術與符合PIC/S GMP標準的「細胞工廠」量能。

數位醫學 整合智慧醫療

 林奇宏指出,幹細胞前景獲得生醫界肯定,但如何利用先進製程將生產流程自動化,製造出大量、且高品質的幹細胞,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困境,顯示出把生產機械運作與生物醫學結合的需求性,台日合作有助於提升台灣透過CDMO(委託開發製造服務)的方式,站穩在量產製備幹細胞的實力。

 醫學背景的林奇宏,對於傳統上醫院以科別分類,認為應該隨著科技、人文的進步,更改為「中心」為核心,他舉例,治療糖尿病就應是「中心」,單一科別將難以完善。陽明交大合校以來,陽明校區「數位醫學中心」和交大校區的「智慧醫療推動中心」整合為「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

 新中心延攬美國哈佛醫學院返台的楊智傑主持,在新中心裡,科別不再是重點,數據、AI智能才是主角。該中心裡曾遇過,有些疾病的病灶沒有腫瘤、出血等外顯症狀,醫生肉眼很難觀測出來,藉由臨床大數據、讓視覺化的影像分析說話,精確指出某個疾病與某個病灶有關聯,幫助醫師更清楚地為患者解釋病情。以智慧醫療建構,讓數據導入臨床流程,醫療人員能在短時間內判讀、解析龐大的資訊量。在新醫院實體完工之前,合校帶來的融合綜效,已為陽明交大數位原生醫院奠定扎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