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924康彰榮

從上合峰會看中美對抗的新陣仗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出訪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並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兩年多未出國訪問的習近平,在此次峰會期間與多個會員國元首會面,其中,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對話與互動受到全球矚目。

 在中美對抗和俄烏戰事延燒之際,中俄透過此次峰會「抱團取暖」,也爭取到一些盟友站隊,藉此和美國的「朋友圈」分庭抗禮,也讓中美兩強之爭進入涇渭分明的集團對抗階段。新冷戰已不再僅是專家的預測和辯論,而是既成現實。

 一改川普時期採取與中國「單挑」的單邊主義戰略,拜登上任美國總統之後廣結盟友,陸續在經貿、科技、軍事和政治拉出圍堵中國的層層封鎖線,不到兩年時間,已築好一個東西南三方面的包圍圈。

 對美方而言,在經貿面圍堵中國的挑戰較大。中國坐擁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地位,與各國經貿往來密切,各國對中國貿易依賴度高,加上中國推行「一帶一路」戰略,並主導成立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偏偏美國在川普時期已退出其主導與中國抗衡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拜登上任之後施展拳腳空間受限。

 不過,TPP透過美國重要盟友日本繼續傳承香火,在2018年進化成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雖然許多成員國與RCEP重疊,但也達到部分與中國抗衡的目的。另一方面,美國另起爐灶,利用2021年10月東亞峰會的場合提出「印太經濟架構」(IPEF),並於今年5月在東京啟動、9月在洛杉磯召開第一次部長級會議。從IPEF的14個成員名單看,親美色彩更濃厚,未來可能成為應對中國經濟擴張的主要機制。

 從科技層面看,中國雖是全球電子商品的主要製造地,但先進技術和設備卻掌握在歐、美、日大廠手中。從川普時期發動科技戰以來,美國對中國科技大廠的管制和制裁一波波,到了拜登時期,施力有增無減,而且手段升級,從過去針對中興、華為等特定大廠,改為對晶片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等中國「卡脖子」領域進行打擊,效力並擴及海外,影響範圍更廣泛、殺傷力更大。而為了讓此策略達到更大效果,美國透過國內「晶片法案」的立法,以及邀台、日、韓組成「晶片四方聯盟」(Chip4),全力圍堵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在軍事層面上,隨著中國軍事實力漸增,加上中美對抗日漸白熱化,拜登政府重拾冷戰時期的西太平洋地區盟友關係,加強與第一島鏈國家的軍事合作。另外,美國借重傳統的「五眼聯盟」(美、英、加、澳、紐)情報分享機制,還強化了2007年發起的「四方安全對話」(美、日、印、澳)的功能,多個面向圍堵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南海、台海甚至西太平洋軍事動作頻繁,而且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親俄的立場,以及參與俄羅斯的東方聯合軍演等,均引發美國的戒心,美國聯合盟友在此區域軍演的次數和規模不斷擴大,較勁意味濃厚。

 至於國際政治舞台上,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新疆和香港議題上產生不小摩擦,也是中國近年與歐洲國家漸行漸遠的主因,而今年8月初共軍以美國眾議長裴洛西訪台為由在台海軍演,又讓中國與西方關係持續惡化。由於歐美支持台灣聲浪越來越大,包括歐、美、日多國議員相繼訪台,美國和歐洲議會又通過挺台法案,儼然形成台灣的「同溫層」、「朋友圈」。

 對於中國而言,此時正需要站在他這邊的朋友,於是由中國發起的上海合作組織,便成了它壯大聲勢的最佳舞台,也因此習近平冒著疫情的風險,專程跑這一趟鞏固邦誼。然而,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俄烏戰火也風雲莫測,中國能否在國際間站穩陣腳,避免遭到歐美進一步孤立,後續還有很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