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9月14日社論《中共二十大後的經濟路線預測》,將習近平即將進入第三屆領導人的經濟路線做了極為清晰的分析。習近平前兩任完成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完成後,進入第三屆一直到2035年的執政,將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施政主軸,圍繞在此一主軸的,將是「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持續深化改革」、以及「促成全民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三大政治目標。
也就是說,二十大以後的中國經濟政策主軸,將呈現以深化改革為手段、以約束資本為原則、以共同富裕為號召的辯證統一與動態調整的蜿蜒曲折樣貌,調整改革開放後「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舊路線,導正所謂打著左燈向右轉的擦邊球,修復前人所遺留下的貧富不均與社會不公的問題,落實經濟發展全民共享的願景,真正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路線。
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影響全球經濟的核心變數,最近西方媒體不斷擴大關於中國房地產、銀行等負面新聞的報導,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無法達成5.5%的既定目標視為危機訊號,對於共同富裕也刻意扭曲為劫富濟貧,大搞老式的平均主義,這些報導往往引用知名經濟學家的評論,鼓吹中國衰退論,姑且不論其出發點的政治意圖,實際上,這些唱衰的言論,依舊犯了以西方觀點評述中國,用歐美經濟模式套用中國經濟發展的錯誤邏輯。
中國的經濟增長在今年第一季為4.8%,第二季因為疫情封鎖下降至0.4%,因此第三、第四季度即使重回復甦軌道,今年的確不容易達成5.5%的既定目標,這是事實,今年中國的投資、消費都呈現疲弱的現象,只有進出口一枝獨秀,加上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實務上刻意去追求5.5%的目標已無實益。如果硬要以刺激政策達成5.5%的目標,尤其是使用過度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非常可能會再度引爆新一波的泡沫,讓辛苦推進的經濟結構轉型前功盡棄。
進一步看,今年政府財政預計發行人民幣3.6兆元的國債,基本上到7月底已經發行到位,廣義貨幣供給額M2的年增率,過去三個月為11.4%、12.0%、12.2%,連續三個月都是雙位數的增長,貨幣供給也極為寬鬆,真正該做的,正是李克強總理不斷要求各級政府,將財政撥補落實至具體的基礎建設項目,讓銀行將寬鬆的貨幣供給,落實為有助經濟增長的信貸增長。
分析中國經濟的中長期走勢,應該從《中共二十大後的經濟路線預測》一文所揭示的「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持續深化改革、以及促成全民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三大目標來著手,觀察北京在打造現代化社會主義經濟的終極主軸上,施行的各種政策如何引導經濟結構轉型。
中國在長達二十年、甚至四十年「打左燈向右行」的增長路途上,積累了許多必須清理的深層問題,例如財富過度集中少數人,中產階級負債不斷增長導致消費力難以增長,又例如互聯網金融以普惠金融之名,誘惑年輕族群與勞動階層背負高利消費貸款,又或者房地產業長年以高槓桿、高周轉、仰賴金融機構的資金無限制膨脹等,都需要時間進行結構性調整。
這些經濟結構性的調整過程中,超級富豪的財富增長、房地產行業的銷售額、互聯網產業的壟斷力量等,都須要強而有力的政策壓制,不能夠再走以往藉著膨脹來掩飾問題的老路,清理問題、結構轉型需要時間,資源重新收回、分配的過程一定會遭遇強大的抵抗,而且一定要有強而有力的中央政治力量才能貫徹執行,不致中途而廢。
我們認為,觀察中國經濟發展不能再以單純的GDP增長作為唯一的指標,這點早在十九大之後,北京就已經明確宣示了,只是外界仍然習慣以簡易的指標來觀察正在進入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這個方法不只過度簡化,而且一定會犯錯。二十大以後的中國經濟,無疑應從「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持續深化改革、以及促成全民物質與精神的共同富裕」三大改革路線的推進速度來觀察,道路當然蜿蜒,在進退的調控之間如何取得全面的勝利,或者是遭遇強大的抵抗而必須退卻,才是有效觀察與掌握中國經濟前景的正確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