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在全球央行年會放鷹,力壓高通膨,對此總經學界認為,現今的經濟結構已大不同於前,要解決高通膨、並防止經濟衰退後遺症,應把傳統上的目標通膨率從2%調整至3%~4%。
央行理事、台經院長張建一分析,近兩年來通膨快速形成,疫情期間的非典型經濟運行是主要催化來源,全球供應鏈重組和淨零碳排新增綠色成本(green cost)這些新增大幅支出屬於必要支出,但疫情之前並未浮現,現在和未來更不可能令之消退,反而應重新檢討目標通膨率的設計。
依據貨幣理論或開放經濟下的國際貨幣學,中央銀行為了有效抑制通貨膨脹, 傾向採取「通貨膨脹目標定位管理制度」(inflation- targeting regime,I-T regime)的貨幣政策。中央研究院財經院士群提出的「台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也指出,採取I-T定位管理制度貨幣政策的國家合計約占全球GDP的2/3,透過央行公開宣布通貨膨脹目標,以顯示政策的透明度立場。
中研院院士群分析,名目利率一旦無法完全跟上通貨膨脹的調整速度,導致實質利率下降,一般民眾福利、財富面臨縮減,僅有能從銀行體系借到大量資金的人是少數獲益,這樣的分配效果會進一步影響內需市場,而不利經濟成長。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近月公開建議美國聯準會將目標提高到3%或4%,主要也是考量美國通膨率創下40年新高,官方利率再怎麼調升,都難以快速回到目標通膨率的2%。印度央行甚至表態,貨幣政策調整目標是2024年的通膨率回到4%。
張建一指出,美國聯準會一再快速調升利率,同時間國際經濟機構調降今、明年經濟成長率,目前看來,預估2023年的經濟衰退會提前在今年第四季在美國發生,德意志銀行已下修至0.8%,可是通膨率至少在5%、6%,勞動市場的調薪頻率肯定跟不上,民眾賺的錢不夠生活成本,怨氣發洩將會在政治選舉上,對整體政經情勢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