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813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論兩岸分合的關鍵

1992年中廣舉辦「中國往何處去」海內外徵文,逾萬人投稿,多數認為兩岸分離是歷史的偶然,合一才是歷史的必然,有篇文章以「冷水泡茶慢慢濃」來比喻兩岸由分而合,就像冷水泡茶一樣,宜緩不宜急,這樣泡出來的味道才會更好。

事實上,過去鄧小平也曾對兩岸的未來表示:「兩岸應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兩岸原本就同屬中華民族,有同樣的文字、同樣的語言,只是因1949年國共內戰而告分離,各自發展經濟的結果,台灣於1970年代創造經濟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在台商赴大陸投資並以台灣經驗協助下,1990年以來大陸逐漸成為世界工廠,三十多年來兩岸在經濟、文化交流上取得極大的成就。

當然,自1990年以來兩岸也並非歲歲年年都平安,緊繃的場面還是有的,軍事演習、飛彈試射都曾登上國際新聞頭條,可貴的是,隨後兩岸仍能攜手合作,恢復交流。兩岸在1990年代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擦出不少火花,用不用「排除條款」也曾是我方重要考量,然而,兩岸入會案終究還是平和的在2001年WTO杜哈部長會議通過,文攻武嚇是有的,和平往來也是有的。

至於兩岸三通,通郵、通商及通航,隨著台灣開放國人赴大陸探親、開放大陸物品進口、開放廠商西進投資,通郵、通商已不成問題,在良性互動下,連難度最高的直航也在2008年實現,此舉讓兩岸交流邁入新里程碑,兩岸關係空前友好。

然而,歷史是無常的,在「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年代,兩岸自2008年開啟經貿談判大門,於2010年6月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提前分享零關稅的好處,也各自擬定了早收清單,自2011~2013年分三階段讓我國539項輸陸產品降至零關稅,兩岸互蒙其利,眼看就要翻開歷史新頁,不料2013年所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竟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次年太陽花學運捲地而來,兩岸交流步伐隨之大亂,元氣自此大傷。

兩岸交流風風雨雨,非僅過去如此,今天如此,未來應該也是如此,然而就算紛紛擾擾,三十年來交流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不僅大陸成為台灣的最大市場,占我出口比重逾四成,台灣在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也勝過日、韓而名列第一,去年達9.3%。此外,過去幾年台灣學生赴大陸唸書,陸生來台求學,也讓兩岸年輕人彼此認識,陸生認真求學的精神也激勵不少台灣學子,這些交流對於兩岸未來的發展都是好事。

可惜的是,好景不常,隨著蔡政府上台,過去幾年兩岸交流日漸疏離,兩岸對抗逐年升溫,積怨既深,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日前訪台後,大陸遂展開軍事演習,七夕當日向台灣周邊海域發射十多枚飛彈,隨後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同時也在南海、渤海軍演,台海局勢空前緊張。自1990年以來兩岸雖也有對峙的時刻,但從未到如此劍拔弩張的地步,然而情勢愈是如此,國際輿論愈是澎湃,兩岸更應冷靜。

我們認為,2008年以來的兩岸交流,滿懷熱情的交流,才是謀求兩岸統一的正道,如同1992年中國往何處去徵文裡的文章所言「冷水泡茶慢慢濃」,文化、教育、經濟的交流就像冷水,雖慢卻影響深遠,飛彈戰機如同熱水,雖可立即收震懾之效,卻難以引起兩岸人民共鳴。試想,一百年前西方傳教士如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和受恩(Margaret E.Barber)是如何影響中國的?他們就是用熱情與中國人往來,贏得信任,以致於讓深懷敵意的民眾能為之折服,接受基督教的思想,戴德生曾說:「假設我有一千英磅,中國可以全數拿去;如果我有一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如此熱情,誰能不被征服?

今年七夕,兩岸戰雲密布,宋代詞人秦少游曾為七夕寫了一首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最後兩句恰可為兩岸未來發展做一指引,以武力只能得勝於一時,若要兩情久長則必須交流,當雙方文化、教育、經濟都聯繫起來,心契合之,何愁不能統一?心思如此契合,縱令相隔萬里,牛郎、織女心也是合一,兩岸亦然。循此,兩岸都應該回到交流的路上,才能讓兩岸人民獲得最大的幸福,飛彈大砲可以休矣,選舉操作也應適可而止,否則必將成為民族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