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810顏慧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經濟安全韌性 跟國防等重

image
●美國裴洛西議長訪台。圖/總統府提供

美國裴洛西議長訪台時稱讚台灣是韌性之島,應非只是溢美之詞。因為長期面對北京文攻武嚇的壓力,短期有新冠疫情干擾,國內政府機能照常運作,百工百業如常上工出貨,普羅大眾也淡定生活,已是韌性的典範。展望未來,面對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尋求供應鏈重組、回流的壓力下,台灣對「經濟韌性」的擘劃及升級更形重要,以確保台灣產業在未來數十年的全球經濟位置。

過去幾年來從美中科技管制、關稅制裁等對產業脫鉤的影響,到新冠疫情高峰停工停業、疫情減緩又來帶物流之亂等,都不斷凸顯供應鏈的脆弱問題,使得強化供應鏈或經貿的「韌性」(resilience)議題,成為國際經貿政策的重中之重,美國、歐盟、日本、澳洲及韓國已陸續啟動本土產業與全球關鍵供應鏈韌性的檢視。以日本為例,岸田首相在去年上任後,隨即新設「經濟安保擔當大臣」的職位,今年5月國會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建立在關鍵領域不過於依賴他國的「經濟自主性」,及在下世代技術與供應鏈具備「經濟不可或缺性」二個目標的推動架構。上週日本又公布內閣加設經濟安保推進辦公室,預計年底會第一次公布加強安全保障的「關鍵領域清單」,迅速的進展反映出日本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

台灣半導體代工、封裝測試全球市占率接近六成;雖是國人驕傲,但也成為其他國家認為過於依賴台灣,開始推動半導體供應鏈重組的原因。其他如電子產業代工、印刷電路板、伺服器等,台灣也被美國點名。簡言之,經過數十年努力,台灣在電子業獨霸全球的地位,也意味著我國經濟安全及韌性檢視的起步,在確保未來長期的「全球經濟不可或缺性」目標。同時間我國也應回頭反思,是否也有若干產品材料高度仰賴少數國家或供應商來源?出口市場是否有過度集中特定國家?是否有尖端技術未適當保護而可能不利於台灣產業發展等「經濟自主性」挑戰。

從鳳梨、釋迦、石斑魚到食品廠等一連串被中國以各種表面理由禁止出口的事件可以看出,其實我國還是有不少行業高度集中在最複雜、最受政治影響的對岸市場,也導致ECFA早期收穫優惠的存廢,常使業者憂心,暴露出我業者除商業利益,並未建立經濟風險及安全意識的根本問題。

 此外如台灣半導體製造能力雖然堅實,但所需化學材料設備仍高度仰賴美、日、荷蘭。雖其安全風險係數較低,但還是有影響相關產業與廠商正常運作的自主性問題。從而台灣對進出口的風險來源,需加速建立針對兩岸及全球體制性檢視機制,以確認經濟自主性弱點及提出因應之道。

至於台灣的經濟不可或缺性面向上,除了考量我國核心技術現階段的優勢、未來科技領先性及商業競爭力,及界定出我國下階段主力發展的5+2產業外,台灣要確保與美歐日等國「供應鏈新同盟」的盟友關係,也是維繫台灣經濟不可或缺性的重要作法。以技術領先為例,美、日、歐經驗中所採取的出口管制、投資審查、供應鏈檢討及技術人才保護的政策與措施之間,都具有高度的水平連結連動與動態調整關係。例如美國出口管制要防範新興技術透過「貿易向外流出」,而外人投資及學研合作國安審查同樣要避免基於「投資/合作向外流出」,因而所謂新興科技領域的管理,多項機制要高度協調一致方能發揮效果。

 日本「經濟安保推進法」納入國安專利不公開制度,也是防範日本技術流出,被中、俄與北韓等敵手取得的做法。近年來從修正營業秘密法侵害秘密的罰則,到國家安全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新增「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營業秘密」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對保護技術的重視,然而對外資來台審查、對外投資審查、出口管制、學研成果管制等相關法制,更需要擴大、深化統合協調機制。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兩岸關係新變局等新挑戰,台灣「韌性之島」作為也需加速與時俱進,確保經濟「不可或缺性」及「自主性」為核心的經濟安全韌性機制,是關鍵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