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808王福闓●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

提高商品及品牌價值 別只靠降價救業績

從疫情衝擊到逐漸趨緩,但是關於整體經濟的前景仍然不明朗,不少廠商常常會問到:「現在賣得不好,可不可以降價一些?」通常,我會持續追問幾個問題,尤其是站在顧問的角度,了解真正銷量不佳的原因。尤其是當業者單純考量透過「降價」提升業績時,不但不見得能得到期望中的幫助,反而更造成了獲利的衰退。

 先說明,「降價」跟「促銷」不能完全劃上等號,在短期效益的考量下,促銷工具當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確實是「降低價格」,例如原價1,000元特價899元。但若促銷的思維,必然為短期而且會恢復原價。但是若從定價策略來看,一開始在決定價格時其實有需多考量,但若是想要長期「改變價格」而降價,那就要更謹慎了。但也不要拿差的東西來比,有價值的講師鐘點費貴一點是合理的。

 例如一台車,當然還有所謂的「牌價」、「實際售價」甚至「促銷價」,但有些時候當這個商品有相當高的價值時,甚至可能原價就賣掉了。雖然多數商品都不太容易擁有這麼高的價值,但至少可以在產品生命週期還在高峰時,盡量避免在「價格」上的折損。因此如何在一開始價格制定時,就要先考慮到「價格生命週期」,有時可以利用三個方式來保持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

 1、商品品牌的特殊意義與溝通。

 2、整體產品線的不同使用目的。

 3.、更換市場與目標消費者。

 溝通品牌價值當然重要,但是商品品牌中就有各自的短中期目標要達成,所以在思考時可以針對像是不同容量-單公克價值一樣、不同味道-多樣選擇差異,甚至包含合作限定通路,來維持在一定期間的價格,也可以減緩促銷時造成的價值折損。而這時不去降價,從「元行銷」的思考來看,透過體驗情境的營造,更分眾的去滿足消費者需求,反而更能在維持價格的情況下,達到提升購買的機會。

 不過,不論是完整的產品開發策略延伸的訂價策略,或是通盤規劃的促銷策略,背後都有著相當的規劃者經驗和市場因素,所以一定要注意,當價格降低後,能回到原價的品牌與產品少之又少,更別說直接漲價的機會。所以在品牌的整體思考下,讓消費者理解而且尊重產品的價格「等同」維持品牌的價值,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新產品及服務的持續開發也是關鍵,從「元行銷」的思維中,消費者對於理性價值的追求就是更好、自己更能負擔,而感性價值中則是更理想的美好形象,讓自己用得更有面子。這時當透過新產品及服務的推出,用更高的價值來滿足消費者,卻沒有因此調漲價格時,也能讓不少本來的忠誠消費者更願意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