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804劉基欽■勉覺創新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顧問

如何將公司願景 變落地行動

在策略規劃輔導案中,通常作者會先引領企業重新檢視既有的願景、使命和企業的短中長期目標,因為這些跟公司的策略是息息相關的。然而在過去的輔導經驗中,常發現企業會卡在立下遠大的願景後,而不知如何開展的問題,因此,在這裡想跟各位分享如何將公司願景轉變成落地的行動。

高大上的願景難以吸引員工

 很多人說公司的願景應該像是北極星一樣,引領企業前進的方向,這個觀點作者是認同的,只是這樣的訂定方式會引發問題,當把願景訂到像北極星一樣的高度時,有時會發現是很難落地執行的,也會讓員工們覺得這個願景好像太高大上,跟自己沒有關係,也沒有自己的想望在這願景裡,而缺乏實踐願景的動力。舉例來說,若將「勉覺創新」公司的願景訂為成為「台灣中小型企業推動創新的第一把交椅」,這樣的願景就有點遠大了。各位可能會覺得作者認同將願景訂定成北極星的高度,卻又認為這會有問題,是件很矛盾的事,其實不然,只是這中間需要適當地轉換而已。

 該怎麼轉換呢?首先,要引導企業去思考在這個遠大的願景的指引下,公司在近期3年間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企業。作者把這樣的願景,定義為「可落地的願景」。它往上承接了遠大願景的一部分,往下可以開展成比較具體的目標與行動計劃,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概念,也是實現遠大願景的短期里程碑。

 延續先前所提,「勉覺創新」的願景是成為台灣中小型企業推動創新的第一把交椅,然而,這樣的願景似乎有點高大上,我們不妨再拉近一點思考,如果未來要達成這樣的願景,在近期3年內,公司必須成為一個什麼樣子的企業?而這就是可落地的願景。對勉覺創新來說,近期3年可落地願景可能是「台灣中小型企業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的實踐家」,而這樣的願景要是短期3年內可實踐的,也要是內含在遠大願景內的。當然,這樣的願景也必須包容員工的想望,這樣實踐願景的力量才會大。

形塑並衡量指標與目標值

 一旦可落地的願景確認後,企業必須進一步思考,若要衡量可落地的願景是否已經達成了,需要那些衡量指標,記得願景的每個面向都必須考量到。以勉覺創新可落地的願景為例,舉例來說,「願景衡量指標」之一為「勉覺創新知名度」,以「網路聲量」為衡量指標搜集方式,2025年目標值為每月30則。訂定完願景衡量指標與目標值後,記得要檢查這些指標與目標值,假設都已完成了,是否可落地願景就已達到。

 願景衡量指標與2025年目標值確認後,接著就會回推近3年的目標值,若「勉覺創新知名度」2025年目標值為每月30則、2024年設定為每月15則、2023年為每月10則,2022年則為每月5則。近3年目標值出來後,接下來就會根據目標擬定推行策略或行動計畫,如此一來就完成了從公司願景到落地行動的制定過程。如何將遠大的公司願景,轉變成可落地的行動,第一步要先拉近思考,描繪可落地的願景,接著就可循序漸進推導後續的目標與行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