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803盧天麟、呂宜諠■台翔航太工業公司董事長、處長

從投資看衛星產業發展前景(上)

近年來航太產業興起一股低軌道衛星(LEO)熱,但其實低軌道衛星已存在二、三十年,發展過程中並非一路順遂,甚有多起商業失敗案例,如銥(Iridium)計畫、全球星(GlobalStar)以及軌道通訊(Orbcomm)等,不過在2008年SpaceX成功發射與回收火箭後使LEO衛星開始迎來新局,再次引爆太空經濟議題。

 衛星通訊市場發展空間大,也會是全球性的布局,預期開始進入戰國時代。目前LEO衛星領域由四大業者主占,StarLink、OneWeb、Amazon Kuiper、Telesat合計市佔率75%,衛星總數約70,000枚,顯見未來商用通訊衛星,業者正加速建置衛星,以提供大頻寬、低延遲的通訊服務。這也讓過去老牌衛星營運商也產生了危機意識,從原來的地球靜止軌道(GEO)開始往商用低軌衛星布局,使GEO與LEO衛星做連通,包括Eutelsat、Viasat、Inmarsat、Hughes等業者。為要滿足客戶需求與擴大市占率,今年7月25日Eutelsat與OneWeb宣布計劃合併,合併後將提供GEO和LEO衛星整合服務,此舉也將對StarLink和Amazon Kuiper產生抗衡力量。

衛星產業成創投新寵

 從商業價值角度來看,StarLink驗證了LEO衛星商業模式是可行的,首要支撐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30多年前就不做一般通訊,純粹商業投資,鼓勵民間發展各種航太技術;其次是,各種技術的進步讓衛星本體(Bus)與酬載(Payload)在維持性能的同時大幅縮減容積與重量;第三,衛星造價及憑藉著可回收技術,運載火箭發射成本大幅下降,進而拓展更多應用面,市場規模也因此大幅擴張;第四,LEO寬頻通訊衛星在傳輸速度品質和容量上具有競爭優勢。

根據McKinsey & Company今年5月報告指出,太空衛星研發資金的來源,從政府轉變為私募與創投資金,2000年初期太空研發經費有90%來自政府,2020年來自商業化資金比重就佔了30%。2021年太空產業相關私募與創投基金就達100億美元,投資項目從用於GPS、衛星電視用途的GEO、MEO衛星轉向LEO衛星通訊、太空站與太空旅遊。

投資資金來源走向多元化

另一份調查也顯示太空產業的資金來源正走向多元化,據BryceTech今年6月報告,2021年太空新創天使投資交易金額為17億美元,佔比11%,比往年高,代表投資人對太空產業期望值很高。

全球太空市場自2015年起進入快速成長期,創投基金也大量湧入,其中又以美國創投基金最為活躍,2021年來自創投資金投資太空新創金額達90億美元,年增82%;投資交易件數120件,年增54%。不論投資金額及件數都有明顯成長。併購太空新創案件增加至13件,近3年均呈現成長態勢,全球太空產業進入擴張成長期,可見未來併購空間很大,太空新創公司須作好準備,累積未來的籌碼以因應發展。

在企業創投部分,傳統航太業者2021年積極投入商業太空產業之企業投資,例如Boeing(計14件)、Airbus(計24件)、Lockheed Martin(計8件)。因預見未來衛星通訊應用面的發展商機,資通訊大廠也參與投資太空新創生態鏈企業如Google(計12件)、SoftBank(計8件)等。(明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