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是2016年以來政府推動的重要政策,沒想到,2018年開始中美貿易戰,讓台商不得不去分散製造基地,除了回台投資,需要比較多人力製造的產業,最理想的地方,就是前往新南向國家。
這二年因疫情關係,很多人以為和新南向國家的關係沒有推動,事實上,2021年我國對新南向國家實質貿易往來,持續大幅增加,貿易額增加到825億美元,增加了35%,主因台商生產基地移轉新南向,產生供應鏈關係,帶動相關貿易及供應鏈合作的貿易大幅成長。
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往來,雖受新冠疫情影響,發展一度較為緩和,疫情過後,台商生產基地轉移新南向的趨勢還是會持續下去,畢竟這是一個大的面向。
經濟部注意到,大陸4、5月間嚴格實施清零封控政策的長三角地區,如上海、蘇州、昆山等地,都是台商投資的重鎮,受影響程度相當明顯。嚴格清零的結果,不只台灣第二季的外銷訂單,當地的外資運營也有很大影響,甚至連大陸企業也有分散製造的打算。台商生產的電子資通訊產品主要客戶,多為美商、歐商,買主希望台商有更多備援基地,而新南向國家最容易前往、也是最佳的選擇。
二、三年前轉移到新南向國家的產業,以資通訊電子業者為主,包括越南、泰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都持續加碼投資。而貿易戰與疫情重複干擾的這幾年,台商到新南向國家布局的特色是,帶動相關供應鏈前往,且又掀起另一波再加碼投資的趨勢。
對政府來說,推動新南向工作就是要增加彼此的連結關係,推動供應鏈合作的轉移,這本來就是政策,政府一定會協助台商在新南向投資的進行。尤其法制面上,經濟部透過主動與東協各國洽談或更新投資保障協定,乃至洽簽雙邊投資協定,目前已更新越南、菲律賓及印度的投資保障協定,目的即是要強化對台商投資的保障。
為了促進投資,我們也在新南向國家設立台灣投資窗口(Taiwan Desk),協助台商解決經商及投資障礙,並持續辦理投資論壇與籌組考察團。的確, 這二年邊境管制嚴格,雙向交流不便,「外交泡泡」也有局限性,等到這波疫情高峰過後,邊境管制鬆綁,就會再啟動雙向交流。我要強調的是,在目前國際局勢下,廠商去新南向投資若能搭配政府進行,投資策略將更具整體性。
後疫情時代的產業發展需求,也出現了變化。電子資通訊產業早一步前往新南向布局,現在轉向電動(汽機)車產業的投資或推動供應鏈合作,另AI及智慧城市這兩大領域也很有機會,台灣可以和新南向國家擴大合作,不單產品的硬體製造,還可以延伸到產品的應用。我也看好淨零循環經濟相關產業,是後疫情時代台灣可到新南向布局的新亮點。
RCEP今年開始生效,受到企業界的重視,台灣雖未加入此一組織,但它並非是一個高標準的協定,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見成果,短期而言,和現狀差距並不大、對台灣衝擊也有限。我們也觀察到,有些企業的產品因為關稅較高,因此前往新南向各國布局,這部分在傳統產業表現的最明顯。
至於未去新南向布局的台商,一定要發展出自己的優勢利基,簡言之,就是產品從台灣出口要有競爭力及不可取代性,許多機械業、紡織業都朝此方向努力,尤其各跨國企業經常來台灣,尋找合作夥伴,業者必須建立強勢的利基,才能立足國際。經濟部要協助業者不斷擴大不可取代性,透過數位轉型、智能化生產來達到目的,這是政府目前高度關切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