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日前公布6月出口統計,所有報導偌大的標題皆是出口連24紅,意思是出口已連續24個月正成長,不僅如此,出口422億美元也創史上次高,年增率15.2%依舊是兩位數,出口蓬勃,不在話下。
今年以來,台灣出口有這麼高的成長,除了要歸功於優勢的產業競爭力,事實上,通膨的貢獻也不少。有關通膨對出口的作用,我們稍微解釋一下,這個道理很簡單,通膨使全球物價升高,影響所及,出、進口物價也走高,我國以美元計算的出口物價上半年大漲11.4%,進口物價同樣上揚15.5%,眾所周知,海關出口值係出口數量乘以出口物價,換言之,不論是量的成長或價的上揚都可以推升出口值,盱衡當前物價情勢,台灣出口之所以能屢創佳績,物價膨脹自然是功不可沒。
經濟成長率所觀察的皆是經物價平減後的實質成長,之所以如此,正是防止通膨可能帶來的虛胖,以1974年為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34%、海關出口成長26.2%,擠出通膨的水分之後,經濟成長率只有1.4%,出口數量反而下跌4.3%,若只看名目成長率,我們會以為這一年形勢大好,但若看實質成長率則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名目(nominal)與實質(real)必須明辨,於此可知,在物價大漲的年代,尤其更是如此。
目前我國每個月所公布的海關出口統計皆是名目值,名目值會隨物價漲跌而浮沉,在通膨溫和的年代,名目與實質的差別不大,但在物價高漲的年代,兩者就差很多,今年以來海關出口呈兩位數高成長,然而,觀察財政部所編的出口數量指數(實質)則會發現,我國出口數量已從兩位數成長,逐月趨緩,至5月已降至2.9%,與漂亮的名目成長率有天壤之別。
出口數量指數目前只公布到5月,我們要瞭解上半年實質出口,除了循出口數量指數,也可以運用主計總處編製的出口物價指數來平減一下海關出口值,海關出口值經此平減即成為實質出口值,可據以估出實質出口成長率,從時間數列觀察,出口數量與實質出口的走勢是一致的,兩者皆是反映實質出口的變化。
今年第二季的海關出口成長率15.5%,依舊很漂亮,惟經估算,實質出口成長率卻降至5.1%,創下近兩年最低,這說明第二季實際產出已趨緩,並沒有海關出口所呈現的24紅那麼漂亮。兩者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落差,原因就是物價的膨脹,如前所言,發生石油危機的1974年這個現象極為明顯,如今也出現類似的情況。
依我們的計算,自2020年第4季~2022年第2季我國實質出口成長率依序是12.0%、18.7%、20.3%、13.2%、9.0%、9.9%、5.1%,近期出口擴張力道已明顯趨緩。
這告訴我們,儘管出口是24紅,但從實質概念而言,並沒有24紅所形容的這麼蓬勃,相關的生產活動已不似去年及年初這麼熱絡。事實上,國發會日前發布景氣燈號時也已示警,我國景氣領先指標連續七個月下滑,且下滑幅度擴大,加以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升高,台灣下半年出口所面對的挑戰是大的。
國發會之所以這麼說是有原因的,根據最新的報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已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由4.5%下修至3.0%,世界銀行的預測也由4.1%調降至2.9%,此外,美、歐、中景氣領先指標也呈下滑,加以疫情、俄烏戰爭衍生的風險仍高,大環境如此,出口自然不可能不受影響,其實,從第二季台灣實質出口趨緩可知,這個影響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也不知是從哪一年開始,我們對出口、訂單、工業生產等指標的正成長就以「紅」字來形容,於是每個月總會聽到連18紅、連24紅、甚至連28紅,乍聽之下,景氣擴張似有氣壯山河之勢,惟實情未必是如此,因為兩位數成長是紅,個位數成長也是紅,若成長率逐月縮小,還以連幾紅描述,語意上即有失準確,應以成長趨緩來形容方屬適當。
從表面數字而言,6月我國海關出口表現仍佳,但從實質出口來看,出口擴張力道已大不如前,執政當局千萬別在連幾紅的形容詞裡迷失方向,在通膨壓力升高的此刻,與其觀察名目成長,不如觀察實質成長來得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