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626

政府偏執的公共決策危害民眾至深且鉅

 自從2018年美國川普總統任內,率性而片面的掀起對自中國進口貨品祭起懲罰性關稅以來,美方為壓抑中國的崛起,即使在2021年初「改朝換代」,由民主黨的拜登接任總統,但雙方對抗的基本態勢並未改變。美方採用的策略,更是從早期的關稅戰、貿易戰,逐級提升至科技戰。中方自然也不甘示弱,除了也曾針對性的啟動部分報復性關稅,並進一步強化落實一帶一路的全球布局。在科技戰方面,美方先透過制裁華為、中芯等陸企,意圖藉打擊半導體產業來阻礙大陸科技發展。最新的策略則是打算設立新部門審查美企對中國等地的投資,以防關鍵技術的外流。

 然而,這種「一廂情願」只著眼於打壓中國崛起的策略,在時間的檢驗下,似乎與當初的主觀期待之間,出現了相當大的落差。以提高中國貨品的進口關稅為例,原初的設想是著眼於可降低中國貨品的市場競爭力。但是隨著WTO所架構出的全球產業鏈分工互補體系,則提高對中國貨品的關稅,到頭來卻只是增加了美國國內的消費者成本。再加上美國於今年5月的通膨率,已經飆升到40年來新高,則此時此際如何緩解通膨衝擊反而成為拜登政府的當務之急。

 為此,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乃於19日再度表示,川普時代延用至今的部分對中關稅已「毫無戰略意義」,反而提高消費者的成本。因而,拜登政府正在重新檢視,考慮移除部分關稅,以作為緩解美國高通膨的「手段」。

 另一個美方片面採行的對中打壓政策「反效果」案例,莫過於美國透過制裁華為、中芯等陸企,以抑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但中方卻靠著廣大的市場需求與官方扶持,半導體產業反而加速發展,在過去一年來全球增長最快的20家晶片廠商中,大陸竟然占了19家。2021年的市場規模,更首度突破人民幣1兆元,年增率達18.3%。因而,從結果來看,也許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反而要「感謝」美方的「魯莽」封殺,讓他們得以「自立自強」。

一旦技術提升了,市場競爭力也提升了,則美國即使再祭出限制包括半導體、AI等關鍵產業前往大陸投資,表面上是避免技術被竊取,但更現實的卻可能導致相關美企,錯失逐鹿中原,分食中國龐大內需市場的商機了。

經由具體案例,凸顯近年來美國「一廂情願」的偏誤決策,使得美方想要打壓中國崛起的後果,卻是「未見其利」卻「自蒙其弊」。然而,這是只有在美國才會發生的事嗎?其實不然。就像俄國貿然掀起的俄烏戰爭,普丁「一廂情願」的以為,只要俄軍進入烏克蘭,即使同為斯拉夫民族的烏克蘭人民不會「簞食壺漿迎王師」,至少俄軍可以如入無人之境的擷取成果。然而結果並非如此,戰事延續至今,還看不到盡頭。

 包括俄、美都曾嚐到的「苦果」,中國大陸又是否能夠倖免?從蛛絲馬跡來看,大陸半導體產業面對美國的制裁,反而「因勢利導」的在2021年以年增率18.2%攀上兆元人民幣的市值規模。但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日前所發佈的最新報告,卻預估今年營銷規模的年增率將放緩至13.2%,並指出關鍵並非由於美國的制裁,而是受到第二季上海長三角地區過度封城封控的影響。

 這種受強勢封城封控影響的後果,陸企自然只能無奈的吞下,但對外企則可能會出現「良禽擇木而棲」的效應了!根據報導,過去10年韓國對大陸投資增長不到60%,相對在美國投資額猛增370%。而韓國「全國經紀人聯合會」對在陸韓企的調查顯示,韓企認為在大陸經商環境惡化,其中政府風險乃是最大原因。尤其以官方為實現共同富裕而斷然採取各種管制措施,不只讓阿里巴巴等陸企豬羊變色,自然也對外企造成負面影響了!

總體以觀,不論是號稱民主標竿的美國、歐盟,或是強調共同富裕的中、俄,在推動公共決策時,如果只見其利而缺乏風險意識及為了贏得選舉,公共決策只在意「立竿見影」的短線操作,則庶民大眾就成為政府偏誤決策下無所遁逃的真正受害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