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625陳碧芬/台北報導

張建一:通膨高峰未過 不宜全面漲電價

 連年凍結電價調漲,不僅導致台灣物價失真,台電公司虧損擴大到853億規模,台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24日表示,支持調整電價,但不支持一次性調足、也不能全面性調漲,且要先針對製造業用電大戶調漲,暫不調漲民生用電、中小型服務業,才能減少對內需動能的衝擊。

 張建一指出,今年前五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到3.04%,政府推出穩定物價政策,凍漲油、電費,壓抑一些通膨,但油電在台灣非競爭市場,有獨占地位、也肩負政策使命,讓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經營壓力大,由於進口能源價格持續居高不下,下周電價審議委員會將開會討論電價調整,有說法是一次調足電價以完全彌補台電的虧損部位,恐會造成民生層面無差別傷害。

 「我們社會可能的損失,何止1千億元?」張建一強調,如果電價是針對出口的製造業用電大戶調整,上游廠商會把成本在供應鏈內轉嫁,傳遞到國內物價的影響會較小,尤其與內需直接相關的民生用電、中小型服務產業,不應該在目前的疫後復甦期間再面臨電價調漲的新增風險。

 張建一表示,台灣的通膨高峰還沒有過,台灣此波通膨壓力主要來自國際油價及大宗商品價格大漲,躉售物價指數WPI上漲自然傳遞到消費者指數CPI的飆升,全靠政府及政策性國營事業吸收衝擊不完全合理,他支持調漲電價,以製造業用電大戶優先。

 他說,製造業者在疫情期間自國際市場獲利極佳,在電價需要調整的現階段,可以從社會責任的角度,接受率先漲價,亦能照顧台灣民眾。有企業大老反映,如果電價只漲用電大戶,製造業會出走,張建一則認為,「沒必要講這個」。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周霞麗分析,相較各國,台灣電價長期偏低,惡性循環儼然發生,包括:缺乏價格手段的介入,台電恐無法降低化石燃料的依賴,不利產業轉型及國家推動的能源政策,如果不讓電價走向有機制的均衡,對於我國淨零碳排達標之路將愈來愈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