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正遭遇嚴重通膨危機,而在各主要經濟體中,唯獨大陸的通膨率維持溫和的2%左右,讓人稱羨。大陸溫和的通膨率雖為本身經濟復甦增添柴火,但在判斷大陸的經濟情勢時,仍要留意物價數據中的一些問題。
判斷大陸通膨情況,主要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和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兩項數據的變化,CPI反映民生領域的物價波動,PPI則顯示工業生產方面的價格變化。不過,多數國家以CPI作為通膨的主要依據,一般來說,已開發國家將通膨率的警戒線訂在CPI年增2%,新興國家則為年增3%。
新冠疫情自2020年爆發以來,由於各國採取嚴格防疫措施,致使人員流動和貨物運輸嚴重受阻,全球物流大亂之下,供需失衡,大宗商品價格相繼暴漲,隨後漲價潮從上游的原物料傳導到中游的工廠生產線和下游的消費終端,並由原物料生產國傳遞到全球各地消費市場,使得通膨危機蠢蠢欲動。
邁入2022年之後,各國相繼調整防疫政策,開始與病毒共存,並開放國門,暢通物流管道,同時以美國聯準會(Fed)為首的各國央行也將貨幣政策由鬆轉緊,邁入升息週期並啟動縮表,希望藉此抑制持續攀升的通膨率,然而2月底俄烏戰爭爆發和上海等長三角地區自3月底因疫情蔓延而封城兩個月,再次打亂全球正在步入正軌的生產和物流體系,讓全球深陷通膨風暴中。
美國通膨率在2021年3月突破2%警戒線之後,一路攀升,2021年12月CPI年增率已升破7%,最新2022年5月CPI年增8.6%,創40年來新高。歐元區5月CPI年增8.1%,創歷史新高。長年陷入通縮的日本,CPI則在4月年增2%,為13年來首次站上日本央行的通膨目標。台灣5月CPI年增3.39%,創9年半新高,已連續三個月漲幅超過3%。
身為世界工廠和擁有14億人口消費市場的大陸,理應捲入這場全球通膨「完美風暴」中,但意外的是,大陸的CPI年增率卻一直維持在低檔的2%左右。2022年前五個月大陸的CPI分別年增0.9%、0.9%、1.5%、2.1%、2.1%,累計前五個月年增1.5%。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CPI漲幅目標為3%左右,從上半年趨勢看,預期全年CPI漲幅不會超過政府目標。值得注意的是,正當歐美國家CPI增幅創下新高之際,大陸5月物價與4月相比還不增反減,CPI為月減0.2%。
大陸物價看似穩定,但是否反映實際通膨情況,有待辯證,關鍵在於CPI的計算方式。各國計算CPI的方式不同,部分國家選取1,000多種項目進行計算,而大陸選取8大類、262分類商品和服務價格;權重方面,美國CPI權重最大的住宅和交通運輸,權重達59%;大陸官方雖未曾公布CPI權重,但據信以菸酒食品最大宗,其中又以豬肉的比重最大。
眾所周知,近兩年大陸豬肉價格低迷。2020年1月大陸每公斤豬肉在人民幣(下同)50元左右,但2021年6月已跌到20元附近,2022年3~4月在17~18元低谷震盪,5月雖回升21元附近,但仍較去年同期的30元價格低迷,成為拉低5月CPI增幅的主因,而這樣單項商品高度牽動CPI數據,能否如實反映整體物價水準,一直是專家討論焦點。
另一個問題是,其他國家計算CPI的一些項目,在大陸被列在PPI項目中。大陸PPI的統計範圍比CPI廣泛,包含1,600多個基本分類、2萬多種工業產品價格。主要分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類,其中生產資料權重約為75%,生活資料權重約為25%。而生活資料包括食品、衣著、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費品等,這些民生用品似乎與CPI更為緊密相關。
大陸PPI數據在2021年下半年不斷躥升,10月最高飆升到13.5%,一定程度反映「世界工廠」已率先全球進入通膨高峰期。邁入2022年,大陸PPI增速雖逐步放緩,但5月仍年增6.4%,相較CPI更貼近於當前主要經濟體的通膨率。也因此,要了解大陸通膨情況,應綜合CPI和PPI兩數據來判斷,或會更貼近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