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622

「被消失」的對大陸出口透露了什麼?

 大疫兩年多,在層出不窮的利空中,每月出口統計應該是少數不讓國人失望的「確幸」。以財政部最新公布的5月出口為例,總金額420.8億美元,不僅是連23紅,對五大市場出口值更皆創下歷年同月新高紀錄。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這項在財政部官網可以查閱細目的統計,到了經濟部臉書,卻被小編立意取材,硬是讓台灣對大陸出口「消失」在大內宣中,其所透露的心態與警訊,實不容忽視。

 且讓我們看看經濟部在6月10日發布的臉書內容,是如何宣揚「台灣出口就是好」。首先在圖卡上,凸顯對三個地區的出口,分別是東協(73.4億美元)創歷年新高、日本(28.5億美元)創單月次高、美國(62.8億美元)年增15.5%。其次,在搭配的文字上,則強調長期耕耘新南向市場有成果,對東協在電子零組件及燃料油等石油煉製品外銷持續增加,規模值首度突破70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年增24.0%。對日本出口值為單月次佳,年增18.3%,對美國、歐洲各年增 15.5%、4.7%。

 注意到了嗎?新南向、美日同盟是蔡政府的兩大對外政策,所以不論占比高低,都要大書特書。在圖卡上被省略的歐洲(36億美元),至少還出現在文章裡,台灣五大出口市場中,唯獨占比最高的大陸市場(158.1億美元,占37.6%)被當成「佛地魔」般的不見容於圖文。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資訊發達,要找到完整資料還不容易,何必大驚小怪?但就是因為資訊發達,官方內宣還要如此刻意剪裁,才更顯得其心可議。雖然這可推諉是年輕小編經驗不足,但官方粉絲頁畢竟不是自媒體,理該有一定分寸,小編之所以敢大膽「去中」,說穿了,正是上行下效的結果。

 這種同溫層看了很爽,明眼人看了搖頭的雙標宣傳手法,普遍存在於政府官員的言論中。例如貿易代表向外賓譴責某些極權國家以經濟脅迫手段欺壓台灣,而在談及「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時又為美國幫腔:「倘若有些國家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且生產成本很低,會造成美國無法競爭,工人也會失業。」

 而在面對近期對岸全面暫停輸入台灣石斑魚一事時,官員的應對也將「千錯萬錯都是阿共仔的錯」發揮到極致。如主事的農委會堅稱漁產安全,要狀告世貿組織;閣揆則說過度依賴大陸,會遭政治勒索;更絕的是外交首長一錘定音,「想和大陸自由公平地做生意,只會失敗。」

 試問,今日如果是美日盟友指責台灣石斑魚再三被驗出禁藥且土黴素超標,我國官員敢第一時間回嗆對方「經濟脅迫、政治勒索」嗎?最可能也是最應該的做法是回頭檢視自己的漁貨產銷環節是否真有問題,然後好好與對方溝通協商。畢竟買方是客人,不論是好客或奧客,「以客為尊」才是做生意的最高原則,更遑論對方還是我方最大的出口客人。

 在台灣官員一片反中的激昂言論中,被刻意剪裁未說出的是,石斑魚是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早收清單項目之一,因為這是華人偏愛的魚種,拜對岸減免10.5%的關稅成本之賜,10年來我國業者從中獲取可觀的貿易讓利,雖然石斑魚出口高峰已過,但對岸迄今仍是難以分散的市場。

 蔡政府一方面對ECFA不屑,批評陸方藉此養套殺台灣業者,另方面當對岸逐步收緊讓利,要跟我方「公平地做生意」時,又氣急敗壞地罵人脅迫與勒索。既然我方從閱歷無數的官員到初生之犢的小編,都把對岸妖魔化成寇讎敵國,就該要有人家把當年兩岸一家親時期堆疊的關稅紅利積木,一塊一塊地拆解抽離的心理準備。

 當然,有人會辯稱,去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超過千億美元(陸方統計更高達1,716億美元),足證並非台灣依賴大陸,而是大陸更依賴台灣。面對這種阿Q精神勝利法式的辯證,不是不行,但也要捫心自問:「台灣真的承受得了大陸市場『消失』的巨大風險嗎?」

 即使是對陸發動貿易戰的美國,都不敢輕易切割中國,近期甚至因為飽嘗通膨之苦而考慮取消部分陸貨加懲的關稅,台灣再不願意對大陸「謙卑」,至少要認真想想:「少了這上千億美元順差,要拿什麼市場來補?」這其中牽動兩岸多少生計重擔,可不是文青一句:「你看《捍衛戰士:獨行俠》不在中國上映,照樣全球大賣,所以台灣不靠中國,靠其他市場也活得了」,那樣地輕巧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