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621

審慎看待停滯性通膨再現的可能性

美國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升至8.6%,再創1982年來新高,重擊了市場對美國通膨觸頂的希望,致使美股應聲下跌。即使6月15日聯準會一如市場預期升息3碼,美股反彈收紅,惟反彈僅曇花一現,隔日又轉跌,且跌幅超過前一日漲幅。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擔憂美國經濟會重蹈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的覆轍。美國銀行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逾8成的大型基金經理人擔憂未來一年內停滯性通膨會再現。

市場的擔心其來有自,尤其是俄烏戰爭爆發使國際原油及穀物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將透過多重管道影響總體經濟。其一,原料商品價格與消費品價格息息相關。例如小麥之於麵粉、石油之於汽油及石化原料等,工業金屬價格的上漲則會提高產品的生產成本,最終都將反映在商品定價上,並轉嫁給消費者。其二,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造成生產模式轉變,像是石油及天然氣等價格上漲,會促進各國紛紛加速風力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開發。其三,商品價格上漲可能改變貿易條件,亦即大宗商品的出口國因商品價格上漲受惠,但進口國會面臨經常帳惡化難題。其四,大宗商品價格過度飆升,可能使實質薪資及企業獲利受到侵蝕,降低民間消費及企業投資意願,引發經濟衰退。其五,商品價漲帶動高通膨現象全面化,會迫使央行採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甚至出現通膨尚未受抑,經濟成長卻已趨緩的結果。

特別是近期物價上漲情況與1970年代有頗多相似性,有些情形甚至比當時更加嚴峻。像是1970年代的物價暴漲大致侷限在與石油相關的產品,但此次物價上漲層面廣泛,不但能源、農產品、金屬價漲,薪資也因勞動市場緊俏而上升。再加上現今全球供應鏈複雜程度高,各產業間的關係及營業活動相當緊密,原物料價格全面性上漲對整體經濟成長的影響更甚以往。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也指出,在俄烏戰事、利率上升、通膨率高於長期平均、經濟成長率低於長期平均下,全球出現類如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的風險正在升高。

不過,本波商品價格上漲也可能不會像1970年代那般具有破壞性,理由有三:首先,目前通膨背景與1970年代不同。1973、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發生前,通膨已處高位,但近1年全球通膨率雖上升,此前幾年卻一直處於低水平,預料目前家庭和企業對高通膨的感受不如1970年代般根深蒂固,也還未形成長期的通膨預期;再者,當前各國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已遠低於過往,如美國GDP的能源密集度由1970年的1.37萬BTU/美元,降到2020年的0.51萬BTU/美元,足足降了6成以上,使高能源價格對經濟成長的影響,遠較1970年代來得小;最後一點是,當前各國央行的政策框架也較過去穩健。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伴隨著布列敦森林體系的崩潰,許多國家的貨幣政策目標尚不明確。如今,各國央行已建立了明確的政策框架,並安度1970年代之後的幾次大宗商品價格飆升。

綜上,即便近期全球通膨漲勢不休,但由於現今各國經濟的能源密集度大幅降低,加以央行貨幣政策框架也較穩健,故除非俄烏戰事拖延經年,否則近期的全球高通膨現象尚不致發展成類如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的局面。惟目前全面性物價上漲確是一大難關,且聯準會去年對通膨程度研判錯誤,導致政策落後(behind the curve),今年則以鷹派升息作法與必使通膨回落的強力承諾,企圖穩定各界對通膨的預期,惟其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同理,身為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台灣,原物料大部分都從國外進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升必然衝擊國內經濟穩定,加以台灣CPI年增率已累計3個月超過3%,明顯超過央行通膨2%的警戒線,豬肉、雞肉、雞蛋等重要民生物資價漲效應更是顯著,讓民眾深感生活成本大增,若此通膨現象持續,難保民眾的長期通膨定錨不會鬆動,並引發高通膨預期。與其屆時面對政策操作難度大增的情形,台灣央行實應以更積極的態度及措施處理通膨問題,才能藉可信度來確保相關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