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振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隸屬於文化部的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於2019年4月正式掛牌成立。三年之後,於2022年5月30日由彭俊亨從李永得部長手中,接下前任丁曉菁董事長的職缺。李永得在致詞時,特別指出文策院作為行政法人,比政府機關有彈性。因此提醒並寄望未來文策院的角色,資源投放不應只侷限於電影,也還應兼及音樂以及文創的不同領域。
面對李部長的殷殷期盼,彭俊亨董事長也當場回應,表示「不管是產業化、國際化、資源整合、策略目標,怎麼將文策與金融的投融資體系制度建構完整,讓多元資金挹注,產業、品質可以提升,IP可以多元運用,在全球做好布局和行銷,並結合文化與科技,提供產業界必要資訊,都是文策院要努力加油的事情。」
檢視李部長和董事長的這番對話,既確認也強調振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必要性,但同時也意味著成立已滿三年的文策院,顯然並沒有達成當初設立時所設定的目標。以致於在第二任接手之後,只能表示與認同這是文策院要努力加油的事情。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要發展壯大文化創意產業,並不像其他的製造業,只要投入資金和技術,就不難收立竿見影之效。其中的一個癥結,就在於缺乏金融體系的投融資挹注。而關於這一點,文策院第一任的丁曉菁董事長,在上任的第二年,也就是2020年,就曾有感而發的說,「台灣有文化厚度,卻沒有文化經濟。」並進一步指出,「問題出在產業生態系嚴重斷鏈,包括缺乏多元資金,開創原創IP不易」。為此,她在任內還曾結合包括影視、文創和科技產業聯盟,成立八大天使投資與IP開發、投拍公司。
丁前董事長所提及的文創產業生態系嚴重斷鏈的課題,同樣曾經擔任過文化部長的洪孟啟,最近在檢討反思台灣文化發展戰略的六大設計時,除了強調應深耕文化、致力於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以及與國際接軌之處,在整合文創產業資源上,也異曲同工的指出,「金融體系支援不足,民間獲取資金困難,使文創產業處於龍困淺灘困境。」
相較於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所引發對淨零碳排的訴求,近年來金融產業已經把產業的碳排放量做為是否提供投融資的前提指標,甚至因新冠疫情肆虐,也使得生醫產業成為金融業投融資的熱門對象,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既不可能惡化全球的碳排放量,基於文娛產業無國界的特性,成功的文創產品或創作,甚至可以席捲天下,風靡全球。然而,何以台灣的文創產業卻是欲振乏力,甚至於只能「龍困淺灘」!
檢討起來,李永得部長所說的文策院,因為是獨立的行政法人,反而比起文化部做為行政院的一個部會更有彈性,無疑正好印證了各部會「本位主義」的罩門,使得文化創意產業所亟需的跨部會整合,成為可望而不可得!然而,如果參考在文化創意發展做得風生水起的韓國,他們早在1999年就率先制訂「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宣示發展文化內容產業的決心,透過串聯文化、觀光、休閒運動三大育成策略,設定目標要成為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緊接著在2001年即成立「文化產業振興院」,除了致力於基礎設施的建置與人才的培訓之外,同時也於2009年成立「文化產業基金會」,以降低財務融資的困難度,以及成立具前瞻性的「文創價值評鑑制度」和「文化法律支援團」。而到了2008年,依循「基本法」更是透過組織改造,正式成立「文化體育觀光部」。而經由行政體系鍥而不捨的努力與整合,光是在2015年就為韓國帶來超過880億美元的收入。同時並帶動「韓流」,成為包括台灣、甚至美國年輕世代競相模仿、學習的對象。
容或是受到韓國整合成立「文化體育觀光部」的啟示,中國大陸也在10年之後的2018年,宣告設立「文化和旅遊部」,以化解行政部會「本位主義」的路障。相較之下,蘇內閣在5月5日所通過的最新版組織再造方案,寧可將具高度關聯性的觀光局升格為交通部下屬的「觀光署」,但卻未見文化部的倡議,要比照韓國與對岸,落實跨部會的整合以發揮文創產業的綜效。行政當局如此的「不識時務」,看樣子李永得部長只能繼續哀嘆文化部的缺乏彈性。而有心投入文創領域的新銳,則必須務實的評估盲目投入文創產業所可能面對「龍困淺灘」的風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