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524李武忠■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藍色經濟 下一個經濟亮點

image
 ●台灣遊艇製造技術傲視國際,產值可觀,未來若能透過政策,鼓勵企業投入海洋經濟領域的研發和創新,藍色經濟可望成為台灣GDP重要貢獻者。圖/本報資料照片

當前陸地耕作所生產的糧食,已難以滿足人類需求,未來食物來源,將朝向多樣化及多元消費,其中「藍色食物」(水產食品)對環境友善具永續性,是重要選項。海洋不僅是食物的重要來源,也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以及海洋風能、溫差能等)的熱門場所,尤其海上風電正在快速增加。藍色經濟規模估計達3兆美元,海洋自然資產的總價值為24兆美元,許多國家熱衷於利用海洋資源來發展經濟和改善生計。然而由於海洋經濟活動加速,過度開發,非法活動及氣候變化,造成了海洋污染、生產力降低和環境破壞,讓日益脆弱的海洋環境不堪重負,這些非持續性的經濟活動,導致海洋天然資本的損失。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減少漁業產生的塑膠污染,逐漸成為共識,期盼透過科學、政策和創新,來建構有效的海洋治理方法,增強海洋的可持續性。

 海洋經濟範圍廣泛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船舶工程製造、海洋油氣、海洋電力、海洋生物醫學、海洋休閒旅遊、海洋服務業、海濱礦砂等,目前全球60%以上的人口及都市位於沿海地區,且世界貿易的80%是利用海洋實現的。海洋是「國家生存的重要命脈」,重要沿海國家均將海洋經濟視為經濟命脈、鞏固海權、海洋權益和國防的重要手段,海洋亦被視為可以大規模投資的領域,包括漁業、水產養殖、生物勘探、再生能源、石油和天然氣等,當前重要海洋國家其海洋經濟產值約占總GDP的7~15%且都是以國家戰略高度及自身條件來訂定海洋發展策略。歐盟為支持藍色經濟,制定了長期戰略,計畫透過推動氣候適應型和包容性藍色經濟政策,來支持促進可持續的海洋經濟利益。日本政府將藍色經濟定位為「海洋政策基本計畫」的重要部分和發展合作政策的支柱。

 美國是全球海洋大國,也是海洋經濟大國。根據統計美國藍色經濟提供了230萬個工作機會,旅遊和娛樂、航運和運輸、商業和休閒捕魚、發電等產業,產值達3,730億美元,成長速度快過國家整體經濟成長。美國每年用於海洋領域的預算高達500億美元以上,目前在海洋工程技術、海洋旅遊、郵輪經濟、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風力發電等新興、尖端的海洋經濟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海洋資源稟賦豐厚,2021年中國大陸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人民幣9兆,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且海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海洋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及第一產業占比分別為61.6%,33.4%及5%,特別著重在海洋生物醫藥業(打造「藍色藥庫」)、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並政策鼓勵民間企業投資海洋經濟產業,目前屬海洋領域有52家企業,完成首次公開募股(IPO)上市,融資規模達853億元人民幣,占全部IPO企業融資規模的15%。

 海洋已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領域。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目前在遊艇製造業(全球第四大遊艇製造國)、遠洋漁業、航運業(全球前11大航商中,台灣占三家)等方面,表現傑出,近年來則大力推動離岸風力發電,據經濟部預估台灣離岸風電整體產值逾新台幣1.5兆元。不過有學者推估2018年台灣海洋經濟產值約新台幣5,919億元,占國家總體經濟比重僅3.3%,明顯偏低。

 目前台灣投注在海洋經濟發展方面的經費、建設及高端人才,遠遠不如其他重要海洋國家,特別是政府對海洋經濟相關資料的收集和系統性分析,亦遠不及農業,成為台灣制定和發展海洋經濟的一大盲點,需儘快補正。未來若能透過政策,鼓勵民間企業投入海洋經濟領域的研發和創新,藍色經濟將可成為台灣GDP的重要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