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20524

從外銷訂單衰退,反省兩岸經貿關係

經濟部日前公布4月外銷訂單,非常意外,訂單大幅下滑至519億美元,終止25個月的正成長,年增率由兩位數成長急轉為-5.5%,比預期更糟,何以如此?經濟部官員認為上海、蘇州等長三角地區因應疫情所採取的封控,是主要原因。

何以長三角地區封控會有如此巨大影響?依經濟部看法,這個地區是台灣資訊電子業集散地,而資訊電子又是台灣輸往大陸的大宗產品,當封控影響了上海、蘇州的生產活動,連帶也會影響進口需求,如此,來自大陸的訂單豈能不衰退?大陸訂單一衰退,總接單自無成長之理。由是觀之,兩岸經貿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根據投審會統計,過去五年(2017~2021)核准對大陸投資337億美元,其中華東地區達246億美元(上海、江蘇、浙江及福建),占比逾七成,華東長三角地區的確是我商在大陸投資的重鎮。再依海關統計也可以發現,過去兩年我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總額裡,電子產品占逾半數,加上資通視聽、光學器材合計超過七成。兩岸產業分工之緊密,電子資訊產業相互依賴之深,於此可知,而從本次大陸封控對我訂單帶來如此巨大的衝擊,更反映了兩岸相互依存的經貿關係,過去如此,今天也是如此,可預見的未來依舊是如此。

過去幾年,由於中美貿易戰,川普對自大陸進口的產品加徵關稅,不少專家都說全球供應鏈要重組了,然而,供應鏈是一、二十年在市場機制下形成的,自然不可能說移轉就移轉,說重組就重組,從這次上海封控對訂單的巨大影響,恰好說明了這一點。試想,果真如專家所言,上海封控對全球經濟自無舉足輕重的影響,全球經濟仍可日出日落的正常運行才是,惟事實並非如此,顯見供應鏈重組仍在漫長的旅程中起步而已,直到今日,兩岸產業分工的架構並未改變,執政當局千萬不要誤判情勢。

總統蔡英文於2016年贏得大選之際,適逢中美貿易戰登場,面對這一新局面,執政當局為提振台灣的投資,於2019年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給予返台投資者優惠融資,希望能將台商於大陸的供應鏈移回台灣。依經濟部估計,這一方案執行三年已帶動兆元的民間投資,政府官員也經常表示有多少、多少大陸的生產線已移回台灣了,又說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已明顯降低。果真如此嗎?非也,如前所言,供應鏈歷一、二十年始成,自不可能於數年之間扭轉此一局面,即或有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的東風相助,也沒那麼快就改變兩岸分工架構。

事實上,確實是如此。去年我們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1,888億美元,大幅成長25%,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占總出口(出口依存度)42.3%,比起2016年蔡總統執政之初的40.1%進一步提升,而4月上海等長三角的封控更直接導致了我國外銷接單由紅翻黑。這告訴我們,在目前兩岸經濟架構下,兩岸貿易依賴依舊,即或政府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有成,也不可能改變兩岸產業分工的局面,而在這個架構下,只要大陸趨緩,台灣必然也跟著走疲,這是事實,不必否認。

從這次上海等長三角封控對我國訂單的影響,執政當局當明白供應鏈重組沒那麼快,兩岸生產、貿易的緊密關係並未改變,同時也要認清,長期以來的兩岸產業分工是市場的力量所致,絕不是靠歡迎台商回台等寥寥幾項政策就可以改變。此外,還要正視兩岸貿易在台灣經濟成長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執政當局若不健忘的話,應該還記得去年讓台灣經濟成長升逾6%創造經濟奇蹟2.0的關鍵要素之一即是「三角貿易淨收入」大幅成長50%,而三角貿易從何而來?不就是從兩岸產業分工而來?這也是事實,也不必否認。

兩岸政治上有分歧,自應審慎面對,我們該有堅定的主張,但不應激化這個紛歧,把兩岸關係搞緊張了,對誰都沒好處,尤其在目前兩岸經濟架構下,上海短暫封控對我們的衝擊已如此之大,若是弄到兩岸戰雲密布,失去大陸市場,對台灣經濟的傷害有多大?試想,兩岸有必要鬧到如此劍拔弩張嗎?這是台灣2,300萬人希望的結果嗎?自然不是。

孟子說:「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大哉斯言,我們不必期盼大國是仁者,但我們須是智者。蔡總統於2020年就職演說時曾表示:「兩岸關係正處於歷史轉折點,雙方都有責任,謀求長遠相處之道,避免對立與分歧擴大。」這是智者之言,然而還須輔以赤子之心,才能實現兩岸和平穩定,在還有兩年的任期裡,盼蔡總統能成為智者,也惟其如此,台灣經濟才能在多變的世局裡行穩致遠。